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钩沉|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长空战鹰

2020-09-03 05:38: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相关

把爱国热情变成飞机大炮

抗美援朝开始后,经过五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把“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附近,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作战中,由于志愿军装备落后,特别是没有制空权和足够的防空火力,以致美国飞机能够肆意狂轰滥炸,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伤亡,后勤补给也遭受重大损失。

为了支援志愿军空军作战,1951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号召全国人民开展增加生产、增加收入运动,用新增加的收入购买飞机大炮,捐献给志愿军。河北迅速掀起为志愿军捐献飞机大炮运动的热潮。

运动从1951年6月初开始,经历了号召动员、制定计划和踊跃捐献三个阶段。当然,这三个阶段有时候交叉进行。

6月4日,省委、省政府发出号召,倡议社会动员一切力量踊跃捐献;河北抗美援朝分会也向全社会发出号召,并要求“在推动生产、增加产量、节约消费、增加收入的目标下完成捐献”;河北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人民团体也向全省各界人民发出了号召。

之后,各地通过宣讲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艰苦作战英勇事迹、取得的胜利和壮烈牺牲情况激发群众爱国热情。6月中旬,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第五分团在河北各地举行多场报告会,介绍志愿军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忘我牺牲的英雄气概和感人事迹,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爱国和捐献热情。许多地方还通过各种文艺形式进行宣传动员,开展与志愿军比爱国、比艰苦、比功劳的“三比”活动,让全省群众明白了“比起志愿军的爱国、艰苦作战差太远了,国家有困难,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增加生产,多多捐献飞机大炮,支援志愿军!”

通过宣传动员,全省绝大多数农村、街道、工厂等普遍制定了本单位和个人的增产、增收、节约和捐献计划,并以此作为开展爱国增产捐献运动和订立爱国公约的中心内容。很快,全省机关、厂矿、企业、街道、生产队、家庭普遍订立爱国公约,为捐献奠定了基础。

捐献首先从省直机关捐献“保定号飞机”开始,在省领导带动下,机关、事业单位掀起捐献热潮,之后各市捐献热情不断高涨,甚至出现攀比等现象。

为保证捐献运动健康发展,省委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在制定增产捐献计划的同时,要高度珍惜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防止因捐献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要将捐献重点放在城镇,在农民中掌握2斤米左右原则。之后,各地对捐献计划进行了检查和修订,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

1951年7月12日,河北抗美援朝分会向全省人民发出《关于为争取捐献80架战斗机而奋斗的号召》,将全省半年的捐献目标定位为80架战斗机。

截至1951年11月30日,经统计,全省人民共捐款1800多亿元,可购买战斗机120架,超过原定计划的50%,超额完成了捐献任务,同时,增加了生产,改善了人民生活。

河北人民捐献飞机大炮的运动,有力支援了抗美援朝前线,书写了河北人民爱国新篇章。(文/阎丽)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