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钩沉|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长空战鹰

2020-09-03 05:38: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刘玉堤。

■阅读提示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在朝鲜西部的清川江和鸭绿江之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曾建立起一道令美军望而生畏的“米格走廊”。当时,美远东空军轰炸机司令部下令,轰炸机指挥部一切没有护航的飞机不得进入该区域。

事实上,朝鲜战争爆发时,中国空军还未满周岁。然而,就是这样一群年轻的战士,面对世界最强大的美国空军,打出了一片和平的天空。

王海、张积慧、刘玉堤、赵宝桐、孙生禄……朝鲜战场上曾产生6位立下赫赫战功的空军一级战斗英雄,其中有两位就是我们河北人,他们是刘玉堤和孙生禄。其中孙生禄也是6位英雄中唯一一位血洒长空、为国捐躯的空军战士。

孙生禄。

初生牛犊,浑身是胆

刘玉堤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所航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东北老航校)飞行一期的毕业生。

为了学习飞行,刘玉堤可谓历尽艰辛。

刘玉堤是河北沧县人,1923年生,15岁参加八路军,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刘玉堤看到日军飞机肆意轰炸,许多战友被炸伤炸死,他就渴望有一天自己能飞上天把敌机打下来。

1946年3月,东北老航校组建后,刘玉堤怀揣飞行梦想,从延安出发,穿过国民党层层封锁,辗转2000公里,历时近一年时间到达东北老航校。一路上他像个叫花子,鞋走坏了,衣服破烂不堪,钱也用完了,还大病了一场。好不容易到航校了,领导却安排他到机务大队维护飞机。为了学飞行,他找到各个校领导软磨硬泡、好说歹说一个月才转到飞行班。

他学飞行的道路也是磕磕绊绊、状况不断。第一次上飞机训练前,他突然晕倒,被诊断为大叶肺炎,住院一个多月,医生的结论说他不适合飞行。出院后他不顾危险,瞒着别人继续训练。甚至为了练好“细”功夫,刘玉堤在操纵杆上包上装着图钉的布,针头冲外,自己动作一旦不够精准手就会被扎,就这样逼迫自己练到动作轻柔细腻。

刘玉堤在东北老航校毕业一年后,比刘玉堤小5岁的孙生禄才开始学飞行。但孙生禄和刘玉堤却是六航校同期不同班的同学。因为六航校建校以后,为完成“六个月内速成训练出三个航空兵团”的任务,空军决定把东北老航校学习过飞行、具备一定技术基础的学员,分配到新成立的各航校组成速成训练班,进行苏制作战飞机的速成改装训练。就这样,刘玉堤进入六航校速成班学习,与在一期甲班的孙生禄同时开训,同期毕业。

虽然同期毕业,同期入朝,但1951年10月入朝时,刘玉堤已经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3师7团的飞行大队长了,而孙生禄是空3师9团的飞行中队长。刘玉堤1951年11月23日一战成名时,孙生禄还默默无闻。

不过年轻的孙生禄成长很快,成了赫赫有名的“王海大队”僚机组组长,负责掩护王海长机组指挥作战。

刘玉堤和孙生禄入朝作战时,分别是军龄13年和6年的老兵,但作为空军,他们喷气式飞机飞行时间不过几十个、甚至十几个小时,和动辄几千个飞行小时的美国飞行员比起来,显然就是初生牛犊。但他们却是浑身是胆、勇猛顽强、敢打敢拼的初生牛犊。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