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邢台市桥西区东马小学学生在学校种植园内除草。 新华社记者白明山摄
阅读提示
近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将劳动课修改为高中必修课”这一内容引发学校和家长关注。
早在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什么要将劳动课改为必修课?改为必修课之后将如何开展?各方对此有何反响?
1
劳动课首次纳入必修课
“这是意料之中的,我觉得劳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是大势所趋,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应有之义。”日前,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劳动课被修改为高中必修课,这在保定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李梅看来并不意外。
“其实在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李梅说,这次的新课程标准,正是对意见的具体落实。
记者注意到,和2017年版相比,新课程标准新增的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和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列,为必修学分。此番调整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之前的14个学分降为8个学分,必修课程学分总数保持不变。
劳动课程的具体教学上,志愿服务为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与2017年版相比,此次修改最大的变化在于,“劳动”不再是其他科目的附庸,而是以独立的姿态重新回到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之中。
事实上,劳动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并不是新名词。几十年来,德智体美劳中的“劳”,曾在各级教学工作中被反复提及。
不过,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把劳动课纳入必修,其背后有何深意?
“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我是支持的,现在的孩子们确实太缺乏劳动。即便在农村家庭,家长对孩子们大多也是捧在手心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很少让孩子参与劳动。”磁县林坦中学一位张姓老师坦言。
张老师曾经在他的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很少参加农业劳动,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参与过农业劳动;基本的家庭劳动,大多数学生也很少参与;学校值日基本都是迫于老师和班委的压力,很少有人主动参与……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变好,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河北传媒学院副教授、教育专家朱洪昌认为,这是劳动课纳入必修的主要背景因素。
此外,朱洪昌认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也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因此,意见提出,要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如何理解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已有一些城市的中小学在探索劳动教育,但其形式基本都是学工、学农,有的学校则专门设置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看来,劳动的形态已随着时代发展有了变化。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形态。
比如传统种植业,已不是上世纪的概念。大棚种植、滴管技术、改良品种等,都使得这一行业成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合劳动行业。“劳动教育不等于体力劳动教育,前者包括了后者。”
因此,他认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各地应该掌握一个度,不要偏颇或极端,“不同区域的学校,比如农村、城乡接合部以及城市应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