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新闻纵深|劳动必修课,究竟怎么上

2020-06-17 05:11:4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6月10日,邢台市桥西区东马小学学生在学校种植园内除草。 新华社记者白明山摄

阅读提示

近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将劳动课修改为高中必修课”这一内容引发学校和家长关注。

早在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什么要将劳动课改为必修课?改为必修课之后将如何开展?各方对此有何反响?

1

劳动课首次纳入必修课

“这是意料之中的,我觉得劳动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是大势所趋,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应有之义。”日前,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其中劳动课被修改为高中必修课,这在保定市第十七中学校长李梅看来并不意外。

“其实在今年3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李梅说,这次的新课程标准,正是对意见的具体落实。

记者注意到,和2017年版相比,新课程标准新增的劳动课程共6个学分,和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列,为必修学分。此番调整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之前的14个学分降为8个学分,必修课程学分总数保持不变。

劳动课程的具体教学上,志愿服务为2学分,在课外时间进行,三年不少于40小时;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与2017年版相比,此次修改最大的变化在于,“劳动”不再是其他科目的附庸,而是以独立的姿态重新回到普通高中的教育目标之中。

事实上,劳动教育的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并不是新名词。几十年来,德智体美劳中的“劳”,曾在各级教学工作中被反复提及。

不过,在国家层面明确提出把劳动课纳入必修,其背后有何深意?

“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我是支持的,现在的孩子们确实太缺乏劳动。即便在农村家庭,家长对孩子们大多也是捧在手心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很少让孩子参与劳动。”磁县林坦中学一位张姓老师坦言。

张老师曾经在他的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很少参加农业劳动,部分学生从来没有参与过农业劳动;基本的家庭劳动,大多数学生也很少参与;学校值日基本都是迫于老师和班委的压力,很少有人主动参与……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变好,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河北传媒学院副教授、教育专家朱洪昌认为,这是劳动课纳入必修的主要背景因素。

此外,朱洪昌认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迅速提高,也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因此,意见提出,要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

如何理解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

记者了解到,这些年已有一些城市的中小学在探索劳动教育,但其形式基本都是学工、学农,有的学校则专门设置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在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看来,劳动的形态已随着时代发展有了变化。复合型劳动已成为最主要的劳动形态。

比如传统种植业,已不是上世纪的概念。大棚种植、滴管技术、改良品种等,都使得这一行业成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复合劳动行业。“劳动教育不等于体力劳动教育,前者包括了后者。”

因此,他认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各地应该掌握一个度,不要偏颇或极端,“不同区域的学校,比如农村、城乡接合部以及城市应当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执行。”

2

如何做到“真劳动”

“3月份意见出台时,学校还没复课,但为了落实文件精神要求,特别是如何在我校更好落地,当时学校领导层在微信群里就进行了讨论,并制定了具体的劳动课程清单。”保定市第十七中学教学课程中心主任陈军浩说。

在陈军浩提供的劳动课程清单上,学生劳动课程被细分为日常学习生活类、服务类、生产类三个大类。日常学习生活包括家政达人、劳动模范、创新高手等三个类别。服务类包括社区、福利院义务劳动以及义卖捐赠等内容。生产类则包括手工制作、职业体验等内容。

但记者走访发现,也有学生家长和老师担心劳动课会给学生带来额外负担。

“孩子下学期就高三了,每天精神、学业压力多大啊,高考又不考劳动,哪有时间去学什么劳动课啊?”石家庄某中学一位学生家长表示。

“我家孩子虽然才上小学5年级,但是每天作业都做不完,还有好多课外班,再去参加劳动我觉得有点形式主义了。”石家庄市桥西区一位小学生家长说。

……

有学生家长认为,中国孩子很少进行课外劳动是不争的事实,但是简单地直接将劳动课纳入必修课程,很容易给学生带来额外负担,甚至催生走过场、假劳动等形式主义。

“学生家长们的这些质疑和担心,我觉得很正常,也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檀传宝说,这主要是现行教育制度下学生评价体系的问题。过去主要以学科分数作为学生的评价、升学标准,但和可以量化的学科成绩不同,劳动教育难以量化评价。假如强行对其劳动行为进行量化,做一件劳动加1分,对于孩子来说,其导向究竟是引导他养成劳动习惯,还是引导他拿分数?

尽管有所疑虑,但在劳动课被明确纳入必修课之前,我省一些学校已经开始着手探索。

早在2008年,唐山市就出台文件明确规定,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三至六年级每周保证1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保证1.5课时。各学校应根据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建设条件和教学需要选编劳动教育教材,制定完善的劳动教育教学教案。

唐山曹妃甸区第六农场中心小学2006年就对教室间几块空地自发开垦,分别种上红薯、大豆、玉米以及大白菜等农作物,形成劳动基地雏形。2014年,该校又在拆除危房留下的废墟上,投入5万元建成占地300平方米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

“小学课业压力相对较小,孩子们劳动的兴趣更浓,更容易培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每年春天我们都组织孩子们进棚劳动,等果实成熟后到棚里采摘自己的劳动果实,成了孩子们节日般的期盼!”第六农场中心小学校长孙永福说。

随着劳动课被正式纳入必修课,也有学校反映,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存在师资储备不足、动力意愿不强的问题。

石家庄市一公立中学副校长告诉记者,在劳动教育开展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课程建设,“劳动课程涉及很多方面,比如劳动的机会、劳动的资源,有了这些之后再细分劳动的种类,确定不同年龄段学生适合的劳动类型。”

“但目前的问题是,教师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资源,该由哪些教师来承担劳动教育的工作?是全学科教师还是班主任?教师待遇会不会因为多了一门课有所改变?有没有一套可供教师参考操作的标准?这些问题不解决,很可能造成教师的专业指导能力不足、教师执教意愿不强。”该副校长表示。

针对这一问题,有专家建议,地方师范院校往往要为地方提供一线的师资,这类院校应该先行一步,开设这样的学科专业。譬如,可以以信息技术、机械电子工程等学科为基础,孕育劳动教育专业。

檀传宝则认为,当前劳动教育的外延和内涵都还需要进一步界定,师范院校开设相关专业为时尚早,“课本都没有,也没有研究者,你怎么开课?”他认为,当前教育学界对于什么是劳动教育还存在分歧,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仍有待加强。

3

需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推进

虽然劳动教育的推进面临种种困难,但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因此放弃改革。

“不管怎么说,把劳动课纳入必修课是从0到1的进步。希望在今后一个时期里,有关部门能研究制定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细化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等,加强对地方和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具体指导和专业支持,让劳动教育真正实现其意义。”檀传宝说。

业内人士认为,劳动教育实施途径要多样化,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没有养成劳动习惯,‘油瓶子倒了都不知道扶起来’,学校再怎么推进劳动课程,恐怕也收效甚微。”檀传宝说。

此外,社会也要发挥协同作用,充分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条件保障。正如意见中所提的那样,鼓励企业公司、工厂农场开放实践场所,特别是鼓励高新企业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群团组织和社会机构也要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

檀传宝表示,“学校可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有助于为素质教育机构提供相应的机遇。

石家庄市一家研学机构负责人赵立忠认为,劳动课对从事校外教育服务的机构是一个重大利好,“校外教育服务机构可以紧紧围绕劳动教育的内涵,为相关学校制定专属的课程体系和一站式的劳动教育服务。”

其实,意见把劳动教育分课内和课外两部分,并列举了一些实践场所,比如: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农村地区可安排相应土地、山林、草场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镇地区可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

“现在全国中小学生有两亿多,加上大中专院校的在校生需要解决的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行协调,作为劳动场所导入到劳动教育中。”赵立忠认为。

此外,有专家认为,劳动教育改革,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种信号。要更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

“从内心讲,我挺支持劳动教育的。可以让孩子从小树立各种工作都是平等的观念,体验不同职业,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所长,有助于确立个人发展的目标。”一位学生家长说。(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

快 评

认真对待这门“必修课

劳动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这一观点,如今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

有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而中国小学生平均每天劳动只有12分钟。在我国中小学生中普遍开展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对于教育部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的“新政”,舆论普遍赞成并肯定其积极意义。

但与此同时,也有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家长存在顾虑:劳动教育会不会流于形式?劳动课程会不会只是摆设?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

想要打消人们的顾虑,必须坚持依法治教。

依法治教,就是必须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开齐开足包括劳动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并保障课程教学质量。要做到开设这些课程,不是增加学生的负担,而是让学生接受必须接受的教育。

过去,由于劳动课不是必修课程,就难免出现“应付”的现象。原因在于,这些课程“与升学无关”,而一些地方教育部门也只追求升学政绩,对于学校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今,劳动课已经成为高中必修课,未来还会成为小学、初中的必修课。在这一背景下,要保质、保量完成劳动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依法认真对待,严格督导落实。

推行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关改革也应及时推出。

毕竟,要让高中生及家长重视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就要做到综合素质评价的写实性、个性化,即学校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当作儿戏。如要求高中生必须完成40个小时的志愿者服务,就应该是实打实的志愿者服务,有写实性记录。

同时,应考虑逐步把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录取。新高考录取实行“两依据,一参考”,“参考”指的就是综合素质评价。很显然,参考力度越大,学生对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视程度就越高。

比如,今年国家推出的强基计划改革,以及各省实行的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都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申请高校、对学生进行校测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真对待相关课程教育,让劳动教育真正实现其初衷。(文/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