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路子带来好日子
——北苏闸村看小康(下)
北苏闸村村史馆内的笑脸墙。 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摄
阅读提示
村边排列着蔬菜大棚,村里街道整洁,偶尔有大人或孩子的说笑声从谁家传出……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和大多数河北乡村一样,日子里多是安宁与祥和。
更一样的还有,北苏闸村近年来也在发生着变化,除了让村民有更高的收入,还有新的理念。
村民们说,这叫“绿色发展、生态振兴”。
北苏闸村村民褚素芬在自家温室大棚内采摘辣椒。 河北日报记者焦磊摄
1
户均一个棚——收入有依靠
6月22日17时,天气有些闷热。
北苏闸村西南的蔬菜大棚种植区,一座蔬菜大棚旁的储藏间内,村民褚素芬正坐在马扎上忙着给辣椒装箱。她的身旁,是一片堆了半人高的青红辣椒。
“夏天这个点儿太热,在棚里干活的人少。我这属于加班儿,上午刚摘的辣椒,得赶紧装箱。一共七八百斤,装完了明天一早好拉到批发市场去卖。”褚素芬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
今年45岁的褚素芬,嫁到北苏闸已经20多年。种植蔬菜大棚,是她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我家这个日光温室棚,长100米、宽10米、高2米多,是村里帮着统一规划、修建的,一年四季都能种菜。现在这一季种的都是辣椒。”从储藏间猫着腰穿过一个门洞,记者跟随褚素芬进入大棚。大棚内,一排排绿油油的辣椒树。
“现在辣椒批发价每斤一块三四毛左右,价格不算高。主要是因为现在正值辣椒大量上市,大棚辣椒优势不明显。再加上今年疫情影响,饭店不景气,买的不如往年多。”褚素芬说,等到8月份把这茬辣椒拔了,把地平整平整,9月份种上茄子、黄瓜,到了秋冬,大棚蔬菜的价格优势就显出来了。
“算下来,这一个棚一年能挣4万多块钱吧。辛苦是辛苦,但怎么也比原来种庄稼强多了。”褚素芬笑着说。
这几年,靠着大棚蔬菜种植,褚素芬一家的日子越过越好。25岁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留在石家庄工作,21岁的儿子也将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前两年家里刚买了辆新车,打算再好好干几年,攒攒钱,争取给儿子在市里买房子、娶媳妇。”褚素芬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了。
离开褚素芬家大棚,没走几步路,记者遇到了正要到自家大棚干活的村民苏兰贵。
“我这棚里种的是樱桃西红柿,基本上一年到头就种这一个品种,口感好、不愁卖,在市场上很抢手。现在西红柿已经是尾季了,批发价格也就1块钱左右一斤,春节前后我这西红柿能卖到四五块钱一斤。这一个棚每年能挣个四五万块钱吧。”今年59岁的苏兰贵种植蔬菜大棚20多年,如今已是樱桃西红柿种植方面的行家。他说,这都离不开村里的帮扶。
“我开始种大棚菜的时候,也挺难的,既没钱,也没有技术。当时,村里帮忙联系了贷款,还组织我们一起到寿光和北京学习技术,把难题都给解决了。”苏兰贵说。
2010年以后,为改变村里种植大棚蔬菜规模小、效益低的情况,北苏闸村村委会倡导规模化经营,苏兰贵和村里许多种植户再次成为受益者。
“现在这棚比开始的时候大多了,一个棚占地近2亩,投资也大。要没有村里的协调地和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苏兰贵说。
如今,北苏闸村有温室大棚447座,种植无公害蔬菜30多种,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村。村里还培育了5个农业种植合作社,种植、技术、销售都有人管。
“像我们这种既没有矿,也没有工业企业的普通村,大棚种植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早在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就提出了‘户均一个棚’的发展目标,现在可以说,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安永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