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言】
为了留住乡愁
贾慧献团队的《白洋淀百工考》和傅林团队的《献县方言研究》都即将出版,他们各自团队运营的微信公众号“太行人家”和“树林里的交谈者”,也都累积了数十万的阅读量,对乡土文化的调查研究一直在继续。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在记录乡土文化的路上执着地走下去?
专业知识赋予他们发现乡土文化价值的能力。
在语言学界,环北京的河北地区方言特色一直少有人深入研究,认为其与北京方言相似。
但傅林团队在承德平泉调查发现,这个距离北京只有七八十公里的小城,方言已经十分复杂,与北京方言有很大区别。平泉方言由此被学界更多研究者关注。
正是用专业的慧眼走进乡土,人们平日使用的方言、深藏淀区的百工技艺、太行山褶皱里的建筑风情,才有了被专业、系统记录的可能。
也正是这些乡土文化中的闪光点,让这些年轻的高校师生在不断行走中,坚定了自己研究和事业的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是在相互成全。”傅林说。
在一路调查中,他们都感受到了人们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他们这些记录者的支持。
在山西平顺,70多岁的老人带着贾慧献走几公里山路,一段一段寻找已经废弃的取水石渠;在承德平泉,一家饭店的老板娘明白了傅林等人的来意,一句“我知道找谁”,便带着调查队找到了多位符合条件的发音人。
“我介绍说自己是大学老师,不需要任何凭证,他们就相信我,尽其所能帮助我。如果没有这些淳朴热情的村民提供线索、做向导、讲家史村史,乡土调查很难开展。”贾慧献说。
更重要的是,国家越来越多的政策、资金,也在支持乡土文化调查研究持续深入地进行。
河北大学为鼓励跨学科地方文化教育和研究,专门成立了“跨学科建筑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和“太行民艺研究中心”。
河北大学文学院为推动语言学研究,专门建设了语言学实验室,购置了可以监测人体发声状态、气流流量大小的先进仪器。
记录和传承乡土文化,越来越多的力量正在汇聚。(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