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人物|河北田野调查者:行走中记录乡土文化

2020-03-19 05:38:1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贾慧献(左二)在涉县原曲村拱券门下与村里人聊天。刘畅摄

■阅读提示

在历时两年多的“大河之北”系列采访中,我们遇到这样一群年轻的高校师生,他们行走在河北大地上,在白洋淀水乡、在太行山和燕山的山村、在华北平原的田间地头,调查、记录、传承着属于燕赵大地的乡土文化。

白洋淀的百工技艺、太行山的建筑风情、河北各地独具特色的方言……他们记录和研究的这些内容,大多藏于乡村、少人关注、即将消失,这样的记录、整理,不只是学术研究,更是抢救,是在留住乡愁和我们的文化根脉。

这样的田野调查和记录如何进行,他们收获了什么,工作本身又怎样影响着更多的人?

傅林(左)和河北大学文学院学生在滦南县王官寨村做方言调查。刘潇摄

记录乡情

虾篓子、芦苇画、苇编的坐席、小石磨、播种用的小推车……这是河北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贾慧献办公室里的东西。贾慧献珍爱的“宝贝”或挂在墙上、或摆在地上。

这些东西大多来自白洋淀和太行山,是贾慧献和学生们参与河北“跨学科建筑文化教育研究中心”日常调研的收获和纪念。

贾慧献小心捧出一件“有故事”的木船船模。

船模70厘米长、30厘米宽,有六个船舱,用枣木制作,泛着红润的光泽。它的原型,是白洋淀打苇子、捕鱼最常见的六舱船。

这是一次白洋淀田野调查中,一位老捻匠赠给他和学生们的礼物。

2017年暑假,贾慧献带着学生们到白洋淀寻访造船技艺。

在安新县马家寨村李老田家里,这位70多岁的老捻匠一步步给师生们讲造船的工序,示范锛子、凿、斧、锯的用法,船体几十个零部件如何严丝合缝拼接。

师生们要利用专业知识,科学测绘和记录传统技艺中承载的民间智慧。

白洋淀的木船有几种,每种多大尺寸、什么用途?造船的凿子有几种、刨子有几种,放线的墨斗是什么样的?每件工具什么尺寸规格,分别在哪一步骤中使用……采访、录音、拍照、测量、绘图,李老田装在心里几十年的造船技术,最终落在了一页页笔记和绘图纸上,图文并茂。

随着电动船兴起,木船制造手艺久已乏人问津,突然一群大学师生到访,又是请教,又是记录,李老田一高兴,把给小孙子生日准备的船模送给了他们。

几乎同时,河北大学文学院的一群师生也来到了安新。

2017年7月,安新县东刘街村村口的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帐篷里,挤了十几位村民。

人群中央,河北大学文学院讲师傅林和他的4名学生,正围着60岁的村民臧国安,请老人用方言念读《方言调查字表》上的汉字,师生们则要用国际音标精准地记录下每个字的发音。

傅林和他的学生们参与的,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全国发起的方言调查项目。在河北,国家语委选取了33个县,每县一个调查点。傅林的团队负责安新、献县、阜平等5个县,他们要找到代表每个县城城区方言的发音人,进行详尽的方言调查。

“这个东西咱们这怎么说?”臧国安指着《调查手册》上“碓”一词问围观的村民。调查团队向他描述了这是一种工具,臧国安隐约记得有这样的东西,但怎么也想不起叫什么来了,只好问周围的村民,但问了一圈,没人知道。

当晚,臧国安特地去找了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询问。第二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调查队,“碓”在安新方言里叫作“děi jiao(轻声)”。调查队推测,对应的可能是“碓臼”两个字。

“碓臼”是过去舂米谷的器具,如今淀区已不常用,所以使用频率变低。

调查队为河北各地的方言建立“档案”,是要从这样一个个字、词,追查当地人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迁徙定居的历史、文化融合的演进。

用专业记录乡土文化,师生们的身影在水乡淀区,也在太行深山。

2018年深秋的一天,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邯郸涉县原曲村。

河北大学建工学院建筑系二年级一堂特别的古建测绘实践课,正在村里省重点文保、明代寺庙建筑“无梁殿”展开。

无人机、测绘仪、画板、圆规、三角板……60多名学生带着测绘装备,分小组展开测绘。

无梁殿,是原曲村120多处明清建筑最具价值的一处。它最精彩之处,在于内殿殿顶的独特构造。

“殿顶是十字歇山顶,整个殿顶全靠榫卯连接的古木结构由外向内层层搭起。第一层是八卦形,第二层变为井字形,到第三层又变为十字形,虽然没有用一根连梁,却完美解决了承重问题,是国内少见的建筑样式。”带队教师贾慧献说。

师生们用了5天时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对无梁殿每一个构造都进行了“三维扫描”,彻底弄清了它的建筑构造。

这样精确、细致的测绘,对于无梁殿还是第一次。

这堂测绘课结束后不久,原曲村村委会联系贾慧献,拷贝了全部测绘数据,用于今后的保护修缮和旅游开发。

除了建筑构造的奇特,师生们也看到了太行山古建筑的建筑寓意和表现手法的丰富。

当地老人们讲,无梁殿外殿殿顶有二十四条屋脊,代表二十四节气,殿的四面开有十二扇门,代表一年十二个月。

“无梁殿是龙王庙祭祀用的献殿,这些数字寄托的,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贾慧献说。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