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节进工地
节庆活动需要群众参与
据统计,2012年全国由县级以上政府创立和连续举办的节庆约为5700个。尽管我国节庆的数量不少,但是与西方国家那些历史久远的节庆活动相比,我国多数城市节庆活动较为“短命”,有些甚至昙花一现,刚刚举办了两三届便悄然销声匿迹了,能持续举办十年、二十年的节庆活动凤毛麟角。如今,吴桥杂技节已经走过了26年的路程,成为我国举办历史最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配套设施最完善的杂技艺术盛会。
吴桥杂技节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享誉世界的“东方杂技大赛场”呢?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它始终把“杂技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作为办节的根本宗旨。“影响的面越大、人越多,说明节庆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越大。反之,没有行业人员的激情感染,只是少数人一厢情愿的人造节庆是没有根基的。”本届吴桥杂技节组委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周良田说,杂技节是中国的,是世界的,但归根到底是咱们老百姓的,我们不仅要把老百姓请进来,还要走到人民大众身边去,让河北艺术中心杂技场馆,让穿行在高楼大厦间的马戏大篷,让广场、社区、校园等城市的角角落落,都留下群众的欢声笑语。
众所周知,历史上最早的节庆活动,都是人民大众自己的节日。柏拉图说:“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不断的节庆活动,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歌德在论述罗马狂欢节时说,狂欢节是人民给自己创造的节日。巴赫金认为,狂欢节具有全民的性质,没有空间的界限,没有演员和观众之分,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狂欢节作为平民的节日活动,是超越日常生活的“第二生活”,普通老百姓也就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种种束缚,超越了各种功利性和实用主义,人与人不分彼此,互相平等,不拘形迹,自由来往,从而显示了人的自身存在的自由形式,显示了人的存在的本来形态,这就是一种回归,即人回复到人的本真存在。
杂技,这种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艺术形式,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民性”。26年来,吴桥杂技节所坚持的拉街行进表演、文化广场演出、杂技进社区学校福利院、公益专场、马戏大篷等活动,以公益性、群众性、互动性的联欢活动,把杂技节的欢乐带给了更多普通群众,实现杂技与大众亲密接触,演员与观众的亲密接触,让百姓享受杂技艺术的魅力,让大众成为节庆活动的主体。吴桥杂技节让杂技艺术返璞归真,接近百姓,贴近生活,杂技节真正成为了“人民大众的节日”。
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吴桥杂技节还没有真正融入到广大群众的生活里,没有融入城市的血脉中,没有成为河北精神的象征。本届吴桥杂技节演出部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庞彦强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民性的杂技基础还不牢靠,吸纳各类杂技艺术团体和杂技艺人演出的渠道还不够畅通;二是杂技艺术走向广场、街头、闹市、学校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三是杂技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没能把杂技跟群众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吴桥杂技节广泛的群众性前景依然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责任编辑:赵耀光】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