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老总读报(371)|一粒种子,期待“破圈生长”

2022-06-01 05:06: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河北日报副总编辑 王 宁

河北日报全媒体系列报道《种子诞生记》,为我们展现了一粒小麦的“强筋梦”、一颗大豆的“创新力”、一穗玉米的“突围路”、一根萝卜的“中国芯”……看到“一粒种子”艰辛的培育过程,你会更加理解“种子是农业‘芯片’”这句话的深意。

一花一世界,一粒种子则可以改变世界。田垄抱禾的袁隆平院士曾说:“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绊倒一个强大的国家。”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整个第八节来讲育种问题,把种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我国种业虽然在小麦、玉米、水稻等谷物领域取得长足进步,但在高端蔬菜、猪、鸡、奶牛等多领域创新能力不足。全国年进口大豆约1亿吨,对外依存度达86%。河北是萝卜种植大省,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尤其是张家口萝卜因品质突出而声名远播,但鲜为人知的是所用种子过去90%都依赖韩国、日本进口。

优质种子资源不仅是技术,也是生意。目前,全球绝大多数农业和养殖业育种技术都掌握在美国、法国、德国公司手中,杜邦、孟山都、拜耳等种业巨头对中国市场的控制力逐渐增强。“国产种子按斤卖,洋种子按粒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荷兰甜椒“蔓迪”的种子每公斤卖到18万元还经常抢不到。

那么,到底是什么卡住了我们种业的“脖子”呢?答案主要是“代际差距”。

人类育种已走过农家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育种三个时代。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的4.0时代(智慧育种时代),我国育种还处于2.0至3.0时代之间,一个新品种育成一般需要七八年的“海选”,通过南繁加代最快也需要四五年时间,而智慧育种时间最快可以缩短到两周,误差小、成功率高。

为了“一粒种子”的诞生,中国科学家们付出了旷日持久的艰苦努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挣脱种业“卡脖子”之手,必须开辟全新的方向,切入最新的赛道。迈向生物与数字技术融合的智慧育种时代,让“一粒种子”破圈生长,是我国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所在。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实现育种技术迭代,不仅需要自主创新来加持,还必须投入资源和重兵、创新体制与机制。日前,河南官宣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为内核,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建设千亿级种业和粮食产业集群。这对于同样是农业大省的河北来说,值得关注与借鉴。


总监制:桑献凯、王洪峰

监 制:贾伟、郝彦鹏

策 划:周荣丽

编 导:殷雪迪

文案助理:蔡晓辉、李晓宁

摄 像:李东宇

剪 辑:王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