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河博《同在东方—亚洲古代文明展》
和谐共生 山水一脉
灰岩泰德穆尔墓碑雕像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摘自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年终岁尾,河北博物院重头展览《同在东方——亚洲古代文明展》启帷,倾情展出叙利亚、阿联酋、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等亚洲国家文博机构精彩馆藏,一束束亚洲古老文明之光,在燕赵大地熠熠生辉。
这是河北省首次举办如此高端海外文物展,参展国家数量、文物数量和珍贵程度均鲜有展览可以比拟。190件(套)亚洲古老文物,历经岁月洗礼、跨越千山万水,带来不同地域的文明之光,见证了古代丝路多元文明之花的和谐共生。历史上,古老的丝绸之路助推丝绸、茶叶、陶瓷、香料、绘画、雕塑等风靡亚洲各国,记录着亚洲各国互动交流的文明对话。燕赵大地更是自古就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休戚与共。
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在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互通有无的文明对话总能带来无限启迪,续写亚洲文明发展史诗。
展出文物
“丝”路铃动,拓开荒漠织锦绣
“一眼千年,岁月如歌。耳边回荡起清脆的铃声……”12月4日,《同在东方——亚洲古代文明展》开幕,一件件珍贵馆藏,散发着别样光彩,诉说着各自的灿烂华章,讲述着古老丝路上的不朽传奇。河北省演艺集团剧目工作室主任刘军科心潮澎湃,仿佛回到两年前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筹备创作大型民族舞剧《大道记忆》而采风谱曲的激情岁月。
大漠、黄沙、驼队、马帮……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中国》一书中最早提出,他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为主要贸易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称为“丝绸之路”。1910年,德国史学家赫尔曼出版著作《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主张把“丝绸之路”涵义扩大到遥远的叙利亚,此说很快被学界普遍接受。
丝绸,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展厅内,几块破碎的纺织品——“泰德穆尔纺织品”残片,给观者带来心灵冲击。“非常震撼,似乎看到了2000年前的长安和罗马。”河北博物院艺术设计文创经营部的宋晨隔着展柜凝望,深感不可思议。
纺织残片发现于叙利亚帕尔米拉城。年代约在公元200年。作为长安和罗马之间的贸易中转站,古老的帕尔米拉城持续了400年之久的繁华。研究表明,不少来自中国的丝织品在此被拆解并重新编织,以制作出符合西方的织物。
而文明触角的延伸,远不止于此。
“丝绸是咱中国的,为啥取名‘波斯锦’呢?”几位慕名而来的老人望着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馆藏的“波斯锦”,啧啧称奇之余不禁发出疑问。
交融从来不是单向。至汉代,中亚地区丝绸技艺开始发展,逐渐形成独有风格。隋唐之际,中亚丝绸技术对中原带来冲击。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中后期,“波斯锦”“番锦”等通过丝路不断输入,特别是以“波斯锦”为代表的“纬线起花”技术,对整个唐代织锦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从历史资料和考古发掘中证实,河北一直占据重要位置。
“上世纪80年代,在有着5400多年历史的正定南杨庄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陶纺轮和丝织用的篦子和骨匕,尤其是两件陶蚕蛹,经中国权威专家鉴定,是目前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家蚕陶俑……”我省文化学者梁勇说,这项考古发现表明,滹沱河流域是中国桑蚕养殖技艺和丝纺织技术的发祥地之一。
20世纪70年代,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平纹皱丝织物——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泡泡纱丝织品实物;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最精美的散花绫就产自巨鹿;盛唐时期的河北道,是全国丝纺织技术最发达、产量最多的地区;北宋时期,供给世界最精绝的丝纺织品叫“定州缂丝”;1999年隆化县“鸽子洞”出土丝织绣品46件,其中“褐地鸾凤串枝牡丹莲花纹锦被面”,是目前发现尺幅最大、保存最好的元代织锦……此外,汉乐府《陌上桑》中写道,“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相传这个“喜蚕桑”的秦罗敷便是汉末邯郸城的农家女。
千年岁月,天涯咫尺。藏品和丝路考古交相辉映,带来亚洲文明的古老回响。
“近些年考古表明,丝绸之路时间更早,范围更广,路线更长更多。”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李宝才说。国内相关学者指出,西汉时张骞通西域,被司马迁誉为“凿空之旅”,开启了古代东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把此前零星、间断、小规模的民间交流转变为大规模、持续、官民结合的交流。汉武帝派遣的官方使节最远到达犁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首次将丝路延伸到欧洲和非洲。甚至有权威考古学家认为,最迟在西周时期,中国生产的丝绸已通过丝绸之路被运到西域乃至更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暗灯光下,眼前浮现出一个个身影:汉代张骞、东晋法显、唐代玄奘……一排排无名驼队和马帮,一个个或慷慨悲歌,或凄美婉转,或风光旖旎的故事……“丝绸是柔软的,却能越过漫漫黄沙、翻过崇山峻岭,到达遥远的地方。这背后,是一种雄健的气魄和探索的精神。”梁勇说,这种不断探索、开拓、进取的丝路精神,更能启迪后人,成为中华民族的自信之源、力量之源。
——“创辟荒途,中开正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