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老总读报(156)|种猪繁育:冲破“猪芯片”困局

2020-11-18 04:34: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种猪繁育:冲破“猪芯片”困局

“十四五”话创新②

河北日报副总编辑 王宁

今天河北日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这样一组数据:“十三五”期间,河北省级财政每年安排1575万元用于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省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从1家发展到4家,具备了引进品种本土化选育和省内联合育种能力。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的一个观点:“养种猪就是做‘猪芯片’,现在必须冲上去自己解决。”这个说法夸张吗?一点也不。这就要谈到另一项“卡脖子”技术——种猪繁育。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和生猪生产国,平均每年要吃掉7亿头猪,全世界一半的猪养在中国。光是河北,今年6月底生猪存栏就有1532.1万头。但种猪繁育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优质种猪目前仍然依赖进口。

中国有数千年养猪史,本土猪虽然味道不差,但有两个明显缺点。一是生长周期长,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出栏;二是肥肉占比高,一般达60%左右,而洋猪只有4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对猪肉特别是瘦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本土品种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必须从国外引进生长周期短、脂肪含量低的种猪进行繁殖。

问题的关键是,一头进口种猪三五年后就基本失去了繁殖价值。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还得引进。我国每年要进口约2万头种猪,前两年平均每头价格是3万元,今年因为疫情涨到4万元。而全世界种猪繁育技术主要被丹麦、法国和美国等少数国家垄断,因此在这方面我们面临和芯片类似的困局。

国产“猪芯片”缺失,一方面是由于过去对养殖业基础研究重视不够,育种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育种工作投入高、见效慢,大家都不愿意干。这就导致我国种猪市场基本成了洋猪的天下,市场上销售的仔猪90%属于洋猪的后代。

说到种猪繁育,不能不提到北欧小国丹麦。仅今年以来,中国就从丹麦进口种猪近6000头,占比达4成左右。

“童话王国”之所以被世界公认为“养猪王国”,离不开优质的生猪品种。为了保证猪的品质,丹麦建立起庞大的育种体系。丹麦肉类协会的专业育种公司——丹育公司在全国建立了43个核心种猪场和162个扩繁场,举世闻名的瘦肉型品种杜洛克、长白、约克夏,就是这家公司的拳头产品。

其实,中国并不缺乏优良猪种,比如河北黑猪也就是“深县猪”,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品种,一度濒临灭绝。近年来,经过科研人员和相关企业的努力,核心黑猪群已经有了10多个家系,并开始重返市场。

期待“十四五”,更多装有国产“猪芯片”价廉味美的猪肉,能够摆上百姓餐桌。


总监制:桑献凯、王洪峰

监 制:贾伟、郝彦鹏

策 划:周荣丽

编 导:吴晓萌

文案助理:安人和、李晓宁

摄 像:霍艳恩、王楠

剪 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