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值班老总读报(126)|让新市民更好享受“市民待遇”
值班老总读报(126)|让新市民更好享受“市民待遇”
河北日报副总编辑 贾 伟
今年5月以来,不少唐山市民发现一件新鲜事:家门口的社区活动中心,挂上了一块新牌子:“新市民俱乐部”。今天的《河北日报》报道说,到目前,该市的新市民俱乐部已挂牌131家,服务新市民6.1万人次,形成了集文化、体育、健身、娱乐、维权、培训、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元化活动阵地。
新市民是谁?百度词条的解释是,原籍不在当地,因工作或上学等原因来到一个城市的各种群体的集合统称。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住建部的测算,目前,我国约有2亿新市民。在促进经济增长、保障城市运行、扩大社会消费、推动创业创新等方面,他们发挥着巨大作用,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群体却很难融入城市——在城市生活,却找不到“家”的感觉;为城市工作,却戴着“外来户”“农民工”的帽子……
好在,近些年,新市民的难处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政策措施也纷纷出台,他们的落户、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比如,2019年,财政部下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300亿元,并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比如,2019年底,住建部在13个城市开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试点工作,解决新市民的安居问题……
新市民代表新活力、提供新动力。能不能公平对待、真心接纳新市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温度、胸怀,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未来,关系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要让新市民更好享受“市民待遇”,真正找到“家”的感觉,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发力,也离不开各地“摸着石头”的努力。唐山的新市民俱乐部建设,就是一种积极探索、实践创新。我想,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态度和行动。
总监制:桑献凯、王洪峰
监 制:贾伟、郝彦鹏
策 划:周荣丽
编 导:吴晓萌
文案助理:安人和、李晓宁
摄 像:霍艳恩、王楠
剪 辑:王楠、霍艳恩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