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县宋官屯村以“党建+合作社”引领村经济发展
“今年我们村集体收入将超过300万元”
8月10日傍晚,宋官屯村村标石旁,几位村民在聊天。优美的环境让这儿成了村里的新地标。通讯员 翟福霞 摄
8月7日,沿着平整的柏油路驶入沧县兴济镇宋官屯村,眼前是一片树木掩映的绿色世界。幼林之中,套种的谷子,谷穗硕大;间作的白勺,枝叶繁茂。
“就是靠发展3300多亩的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去年我们村集体收入238万元,今年已丰收在望,预计将超过300万元,村民人均可增收2800多元。”村党支部书记王宪发高兴地告诉记者。
宋官屯有943人,曾是有名的乱村,村子脏乱差,各项指标一度在全镇倒数第一。
变化发生在5年前。沧县大力推进“能人治村”工作,王宪发、吕宝祥分别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村里的“领头羊”。
为改变落后面貌,两人放弃自己的生意,全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他们从改变村容村貌做起,村集体没钱,就自己顶着烈日清垃圾,捐款捐物搞建设;违建先从自己家拆起,好处不让亲戚占,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大家的心气起来了。我们就谋划着怎么发展经济。”王宪发说,2017年宋官屯村成为省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村,在全县第一个完成清产核资。2018年正赶上市里大力推进大运河沿岸绿化带建设项目,他们决定村党支部领办农业专业合作社,流转全村耕地入股种植经济林,统一经营管理,同时解放全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收。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开始,许多村民对此举并不支持,土地流转进展缓慢。为抓住机遇、不耽误春季植树,当年春节,宋官屯的村干部放弃过年,天天入户做土地流转的动员工作,终于在正月十五之前完成土地流转签字。
规模经营的效益立竿见影。通过种植速生杨、特色苗木、果树并在林下种植大豆、谷子、中药材。2018年底,村集体收入就超过了100万元。
大河有水小河满。村民们除土地流转金,还拿到了集体收益分红和米面油等福利。现在,村里群众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在合作社上班,还能挣到一份工资。
仅用3年时间,宋官屯村就实现了由乱到治,由弱变强,先后获评“河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河北省森林乡村”。
在村南合作社的苹果园里,64岁的吕宝海正和几位村民一起用锄头松土除草。
“在合作社干这点活儿累不着,每天还能挣80块钱。”吕宝海笑着说,他们家6口人,每年有20亩土地的流转金,儿子、儿媳在外面上班,都有不错的收入,村里的环境搞得这么好,他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行走在宋官屯村,街道干净整洁,许多房屋旁边有花坛围栏,里边栽种着花草绿植。村口的坑塘里,粉红的荷花争相绽放,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宋官屯村党群活动中心南面,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党建主题广场开阔平整,设置了大屏幕和健身设施,成为村民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场边的绿化带里种满了花花草草,让人赏心悦目。而在不久前,这里还是一处几户村民合建的养猪场。
69岁的李宝才正在合作社的果园里干活,说起拆养猪场的事,他打开了话匣子,“猪窝都是新盖的,花了好几万。但是为了村里环境好,拆了我们也没怨言。”
李宝才说,像他这年纪,以前早就“溜墙根”了,现在精气神大了!土地流转给钱,在合作社上班能挣钱,这个岁数国家还给发老年补贴。本来村内的养猪场拆了还可以到村边的养殖小区重新养,但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他也就没再养。
宋官屯村强起来的不只是“面子”,更有“里子”。
“现在我们村过白事除至亲外不穿孝服只戴白花,不摆宴席只吃大锅菜,厚养薄葬已经深入民心。”王宪发说,以前村里办一起白事保守算得花七八万元。现在婚丧事简办写进了村规民约,有奖有罚,大家都能遵守。村里的文化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
“今年我们已经申报参评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省文明村。随着村集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们还计划给60岁以上的村民发适当数额的‘退休金’,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王宪发说。 (河北日报记者 张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