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省政务服务办加强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圆满完成了上半年各项改革任务,实现政务服务新升级。全力保障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在全国率先全面有序恢复省级大厅窗口服务,各级大厅实行双休日“不打烊”服务,实现线上系统不关网,线下服务不断档。截至6月底,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大厅业务办理总量8932722件,其中“不见面”渠道办理3877250件,占比43.4%。(据《河北日报》7月28日报道)
从“跑断腿”“磨破嘴”到“不见面”“云上办”,政务服务的这一发展趋势,让人发自内心地想点一个大大的赞。
曾几何时,群众去窗口单位办事,往返奔波、反复折腾,电话打不完、公章盖不尽,“证途”变“囧途”,让人苦不堪言。随着各地“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不断减少,办事效率越来越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越来越多的地方把“不见面”渠道办理作为政务服务的优先选项,不但降低了疫情防控成本和风险,也让很多群众切身感受到了这种政务服务新方式所带来的便利。
推广办事“不见面”,技术支撑已经比较成熟。众所周知,“互联网+”不仅能够促进科技、经济发展,而且对政府职能转变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几年,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科技,为窗口单位提高服务效率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很多过去非到现场办理不可的业务可以在线上办结。实践证明,利用好互联网技术,能够打破许多壁垒,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与“互联网+”隔绝无疑是与时代隔绝。窗口单位没有理由不去拥抱“互联网+”,让办事“不见面”更多一些。
办事“不见面”离不开技术上的支撑,更离不开相关部门和人员作风上的改进。过去,群众到一些单位办理业务,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与硬件设施不完善、流程设置不合理等有关,也与长期存在的不良作风有关。在许多地方,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壁垒”,背后实际上是守着利益藩篱不愿动弹的“权力壁垒”。让群众少跑路,甚至不跑路,对于他们而言“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从这一点上讲,让办事“不见面”更多一些,是服务方式的改变,更是服务理念的提升,尤其需要职能部门和窗口单位坚守为民初心、端正服务态度。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政务服务的任何改进,目的都是让群众办事更方便。办事“不见面”,省去的是繁琐的流程和手续,收获的却是民心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期待各地都能把办事“不见面”推而广之,释放更多改革红利,惠及更多群众。(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