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发展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确保贫困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围绕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完善配套产业,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把贫困群众融入产业发展中来。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将已确权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家庭农(林)场等,形成利益共同体,分享经营收益。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集体所有土地等资产资源使用权作价入股,形成集体股权并按比例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提高贫困群众生产要素的经济价值回报,以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比如,巨鹿县统筹协调80多户贫困户利用扶贫资金入股巨鹿县东辛庄村一设施农业基地,建立起集种植、采摘、观光为一体的40余亩“扶贫大棚”,并完善特色农业扶贫、旅游扶贫、家庭手工业扶贫、新能源扶贫等多项扶贫新模式,以“组合拳”形式协调推进扶贫开发。
振兴乡村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关键要发展产业,特别是做好农业现代化这篇文章。要通过振兴乡村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衔接。一是应科学制定我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巨大潜能,培育新业态、创造新模式,深入推进数字农业经济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二是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受益率高的现代绿色种植基地,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引导更多农民工回流,增强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三是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促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就地转化增值,引导农产品加工业等向贫困地区集中,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灵寿县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特色农业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加工、电子商务等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就近就业,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增强创新能力,以科技助力扶贫。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通过产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大力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开发力度,推动科技与贫困地区的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选派科技特派员对贫困县和深度贫困村开展入村入户技术指导,引导支持科技人员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以“人才+科技扶贫”“企业+科技扶贫”“合作社+科技扶贫”等形式,实现贫困人口的真脱贫、脱真贫。三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不断提升壮大农产品加工业。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推动贫困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紧密、互利的利益联结关系。四是积极发展电商扶贫促进增收,发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带动作用,培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网络销售,支持各贫困县整合当地邮政、快递、物流、公交、货运等资源入驻各级公共物流配送中心,建立农村物流网络设施共享机制。
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更好发挥产业扶贫作用,要顺应市场变化,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一是科学谋划布局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全力抢占产业链制高点,培育形成方向明确、精准聚焦、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经济增长新高地、产业升级新载体、城乡统筹新平台。二是用好京津科创资源,强化技术攻关,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调整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加快发展符合贫困地区资源条件实际,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市场相对稳定、经济价值较高的特色产业。四是促进家庭手工业和乡土产业规范提升,扶持家庭手工业发展,大力发展箱包皮具、纺织服装、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乡土特色产业园区,打造“土字号”“乡字号”品牌。五是用好农村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建设一批融生产观光、展示体验、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优化和升级产业产品结构,构建发展“大环境”,以产业发展确保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王余丁 袁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