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合力破解市场困局
——来自河北省非遗企业复工复产一线的调查
疫情期间,郭海博(中)郭墨涵父女潜心于非遗创作,并将其录制成视频为学子们提供线上教学。 郭海博供图
货源不足客源缺
线下“困局”如何解?
5月9日,提起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国家级非遗项目易水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淑芬喜忧参半。喜的是,旗下易水砚产业自3月26日复工以来,生产方面终于有了起色,而忧的是易水砚手工作坊、易水砚培训项目、易水砚博物馆以及衍生领域的易水砚大酒店等,依然无法摆脱经营困境。“受疫情的影响,客源只恢复到了往常的10%左右。”
不单单是在易水砚领域,采访中河北省很多非遗企业负责人或传承人纷纷向记者表示面临着同样的困局。国家级非遗项目衡水内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自勇说,公司的内画原材料供应存在“卡点”,导致内画坯料短缺。公司与一些职业技术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学校属于人口密集场所无法开学。此外,公司旗下的博物馆作为展览和销售场所,属于人员聚集高发地,长期处于闭馆中,没有了客流量,企业近四个月连续亏损。
疫情之下,河北省非遗项目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与制约。原材料紧缺、货源不足、客源冷清——生产和销售环节出现困难,进而银行贷款压力大、现金流跟不上、人力成本增大。记者了解到,河北省很多成规模的、有信誉的非遗企业尽管出现连续亏损,但仍在支付员工工资、缴纳社会保险等,企业贷款也仍然按月给银行支付利息。
“希望政府能够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非遗企业贷款予以利息补贴,对一些社会保险减免政策能持续较长时间,以帮助渡过眼前的难关。”采访中,不少非遗企业负责人呼吁。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河北省正在积极推出多项具体措施,比如发放惠民文化消费券,引领大众消费,切实为非遗项目发展找出路,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帮助非遗企业渡难关、扩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