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奥会中国志愿者合影。 志愿者供图
河北新闻网2月21日平昌电(本网特派记者张晶)在平昌冬奥会采访,记者经常遇到来自国内的志愿者。他们那甜美的笑容、亲切的话语、贴心的服务,成为冬奥会上的亮丽风景。
在平昌冬奥会雪车赛场工作的中国志愿者刘彦辰。 特派记者张晶摄
据介绍,中国共有1345人通过平昌冬奥组委官网提交了从事冬奥会志愿服务的申请,经网上审核和面试,有113人得偿所愿。中国志愿者的平均年龄是24.5岁,最大的41岁,最小的19岁。他们或是做颁奖礼仪人员,或是从事奥运村、赛事、媒体运行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都是尽心尽力,一丝不苟。
陈晴臻是来自广东的志愿者,她在平昌赛区做交通服务工作。住地离平昌很远,早上4点就起床乘大巴到平昌,6点就要来到岗位。虽已连续工作了十几天,但她从没喊过辛苦。
来自河北邢台的平昌冬奥志愿者施旭云在工作中。 特派记者张晶摄
来自河北省邢台市的施旭云在韩国延世大学国际学专业读大二。作为平昌冬奥会志愿者,她被安排作了奥运村管理员助理,协助管理员处理一些事务,帮助运动员办理抵离手续。施旭云是个体育迷,但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一次也没找过运动员签名、合影,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受到好评。
平昌冬奥会国际广播中心是连接江陵、平昌和旌善三个赛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每天都有许多记者、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在这里转车。要想从数十条线路里快速找到自己要换乘的班次,真的是件很“烧脑”的事。因而,这里也就成了平昌冬奥会交通志愿者最忙碌的地方。
平昌冬奥会中国志愿者杨靖(左)与同事一起工作。 特派记者张晶摄
来自山西的杨靖就是在这里服务的交通志愿者之一。他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大四学生,曾当过G20峰会志愿者。一天,已倒班、正在休息室休息的杨靖听到外面乱哄哄的,跑出去一看,一个平时客流很少的换乘点前竟排了几十米的长队。他上前一问,发现原来是排在队首的记者等错了地方,后来的人也都跟着排错了。他赶紧把大家领到正确的换乘点。
“这么多记者如果坐错了车,可能这一天的工作就给耽误了。”杨靖说,这让他更体会到了交通志愿者的价值,此后进一步加强了与等车人员的交流,以提高大家的通勤效率和准确性,树立中国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记者询问几名外国同行对中国志愿者的印象,他们无一例外地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