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4日晚上7点30,保定老调剧团将在石家庄丝弦剧院表演经典曲目《潘杨讼》,图为保定老调剧团的年轻演员在后台排练。
河北新闻网10月4日讯(记者孔思远)全国唯一的专业老调剧团来石家庄啦!今晚7时30分,保定老调剧团将在石家庄丝弦剧院表演经典曲目《潘杨讼》,为广大戏迷朋友们奉献一场原汁原味的老调“大餐”。
做饭离不开锅灶 听戏离不开老调
今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石家庄丝弦剧院探访刚刚从保定风尘仆仆赶来的老调剧团。还未走入剧院,只见售票窗口有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欲购买今晚演出的戏票,当得知戏票已经售罄时,老人们情绪有些激动。其中一位老人对工作人员说:“我们就是冲着老调来的,你看能不能给我们协调一下,加价我们也买。”戏迷们热情如此之高着实让人吃惊,为何一个剧团有如此高的人气,怎样的一部老调让戏迷如此钟情呢?
据了解,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流行的地区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邢台、邯郸、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老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潘杨讼》是保定老调的经典剧目,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将镇守边庭保卫国家,奸贼潘洪将令公、七郎害死。杨延昭星夜回京,把这不幸的消息报告了佘太君。佘太君挂帅出征,带领杨家将与潘洪、番兵大战于墨松林,铲除潘贼,消灭了番兵,全军乘胜挺进的故事。
最小演员刚满12周岁 立志成为中国最好的女“包公”
据保定老调剧团团长李淑荣介绍,本次演出阵容趋于年轻化,年轻演员约占演员总数三分之二,其中年龄最小只有12岁。李淑荣说:“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唱戏、听戏都是老年人的爱好,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进来,他们为老调注入了新的元素,也将成为梆子的未来。”
冉畅是本次《潘杨讼》演出中年龄最小的演员,今年只有12岁,她在剧中饰演一名没有台词的官兵,别看冉畅年龄不大,但是她学习戏曲已经6年了。今年刚从保定艺校毕业的冉畅到保定老调剧团实习已经3个多月了,她腼腆地说:“我是唱花脸的,最喜欢《忠烈千秋》中包公这个角色,希望以后能像李团长一样成为中国最好‘包公’。”
虽然今晚只能饰演一个无名无姓的官兵,但从小冉畅的脸上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失望,冉畅说:“老演员们演得都特别好,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以后我肯定能演得像他们一样棒,到时候我就能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了。”
演绎“潘洪”30载 老演员李铁柱:把每次演出都当做第一次登台
李铁柱是《潘杨讼》中年纪最大的演员,今年59岁,唱戏已经50年了,演绎《潘杨讼》中的潘洪也有30多年,“演好潘洪主要是要演出人物的奸诈,比如说潘洪坐着的时候从来不是正脸对人,肯定是斜肩侧脸,指人时手也不会伸直,会有一定的弯曲度。要刻画好这个大奸臣,‘手眼身法步’各个方面的细节都要注意到。”李铁柱说。
回忆起20多岁时初演潘洪这一角色时的场景,李铁柱历历在目:“刚演戏时,只求台词不说错,台词说完就完事了,那时候戏演得很粗糙。后来演得多了,自然就摸清了里面的门道。”他拿“捋髯”这个动作举例,这个动作在《潘杨讼》中出现多次,在戏中除了升帐的时候潘洪必须捋髯,其他时候并无固定要求,但是为了使表演节奏感更强,体现人物特性,我在几个关键节点又添加了“捋髯”这个动作,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采访结束时,李铁柱说:“戏曲演员一定要尊重自己的行业,每一次演出都应该当像第一次登台一样,要有紧张感,要重视。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在舞台上,把人物刻画到观众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