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
老读者们都记得,1997年,这份报纸推出了“有事找都市报”、“接到读者来电之后”、“连续报道”等栏目,热线电话“8631204”24小时有人值守。这些栏目一经推出,就收到了读者们的热烈回应。在此之前,读者作为个体是很少受到媒体如此重视的,它们让报纸和读者变得血肉相连、血脉相通。
不少老员工都记得当时报社读者聚集、人满为患的情形。时任记者部主任的杨正犁在文章中回忆:“周一是记者部的例会,一大早碰头半个小时,每每这时记者部门口就等满了来访的读者,记得1998年5月下旬的一个周一,部里的例会一结束,走廊有二三十个读者等在门口,有的反映情况,有的请求帮助,记者们马上分头接待。”
有了这种与市民生活的深刻联系,这个时期的《燕赵都市报》诞生了一大批优秀报道:关注省会裕华路拓路伐树的报道、关于“古槐显灵”的报道、资助贫困大学生郝琴上学的报道、为江苏弃儿寻亲的报道、关于正定康乐公司非法传销的报道、“医药代表揭秘”系列报道、“追踪省会注水肉”系列报道等等。
也是在这种与读者的亲密互动中,这张报纸逐渐形成了注重舆论监督、关注弱势群体的风格,发展到后来,舆论监督和爱心报道更是成为报纸的“两驾马车”,帮助她在读者中获得了广泛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揭露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追求公平正义成为常态,病残儿童、贫困学子、下岗职工、流浪者、农民工,他们的生活境遇和生活难题,始终呈现在报端。
这种种关怀体现在报纸上,就是鲜明的平民化风格。2007年,在总结十一年办报经验的基础上,《燕赵都市报》正式确立“民生立报”的指导思想,报纸进入了成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