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赵都市报记者张昊文/图
公元1996年1月8日,石家庄在度过了一个平常的周末后,又迎来了崭新的星期一。当天,小寒节气刚过两天,气温也是一降再降,就在这样一个寒冬时节里,一张带着油墨芬芳和春天希望的报纸开始飞入了燕赵大地寻常百姓家,她就是《燕赵都市报》。
二十年间,都市报的版面几经改变,内容不断丰富,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意气风发的青年。岁月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容貌,不变的却是我们的情怀。
二十年的情感,让《燕赵都市报》早已成为每个读者可以信赖的朋友,餐前饭后、旅途之中、工作之余……拿起手中的这份报纸,人们总会感到亲切。他们,有学生,有护士,有工作在一线的石家庄地铁建设工人……今天,我们附上一张他们与《燕赵都市报》的合影,请他们说出自己想对《燕赵都市报》说的话。
“这个报箱我还要再挂20年”
家住石家庄市高柱小区的李爷爷和老伴杨奶奶从2000年开始订阅《燕赵都市报》,至今已连续订阅了16个年头。李爷爷说:“单元门口的这个报箱已经挂在这里十几年了,每天下楼取报,回家读报,早已成为习惯,这个报箱我还要再挂20年。”
“读《燕赵都市报》时评是学生们的作业”
石家庄一中的高三语文教师裴芳教书逾二十载,在教学中,裴老师坚持通过鼓励学生多读时评来提高文学综合素质。裴老师说:“《燕赵都市报》二版的时评是我一直建议学生们读的,这里的评论文章结合时政和热点新闻,对提高文科生的综合水平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