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记者 付薇
伴随《燕赵都市报》一路走来的,除了一串串故事,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语词:“民生立报”,大家都知道这是报纸的理念。然而,这个理念是怎么来的?又如何能在风云变幻的新闻格局中始终引领报纸呢?
趟路
“民生立报”的办报宗旨,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确立的。
这张报纸诞生时,席卷全国的都市报风潮势头初露,可以说,全国报人对于如何办好一份“都市报”都十分懵懂。彼时,新闻业都处于土壤板结的状态,日报、晚报一统天下。日报多是党报,内容以严肃的硬新闻为主,晚报则是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风格的“日报的补充”,内容以软新闻和非新闻为主。报人们知道,新诞生的“都市报”一定是以都市市民为读者对象的报纸,但是,要给人们看什么呢?
1996年1月8日创刊伊始,《燕赵都市报》的办报宗旨确定为:“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生活服务、科学知识和健康娱乐多方面的需求,为市民做点实事。”其中的“为市民做点实事”,已经依稀有了后来这份报纸关注民生的影子,但总体来看,这个定位更多是像当时风行的党报周末版或晚报。
不过,这是一群不甘于平庸的新闻人。他们立志把手中的这份报纸做成具有崇高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大报。记者们深入基层,感受市民的安危冷暖。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市民”不仅仅是城市居民,更包括在城市边缘讨生活的弱势群体。
渐渐地,这张报纸养成了自己的品格,找准了自己的定位。1996年11月18日,《燕赵都市报》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扩版,从内容到形式都做了一次大变身。她第一次确立了“为市井人家办报、让平民百姓爱读”的办报宗旨,要求:“《燕赵都市报》的全体采编人员要做读者忠实的朋友,付出千辛万苦,走进大街小巷,走进普通人家,采撷社会真情,倾听百姓心声,体察民间冷暖,服务千家万户。”
从这里开始,她树立了自己秉承至今的“亲民”基调,一份全新的报纸在燕赵大地上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