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录丨非现场监管是优化营商环境好举措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为减少对企业经营的打扰,今年以来,北京市全面启动非现场监管,目前已实现行业领域全覆盖。该市计划到2026年底实现非现场检查量占比超过60%,到2027年底超过80%。(据《北京青年报》3月9日报道)
现实中,市场经营活动量大面广,有关部门监管任务繁重,采用传统监管方式常常费时费力,还容易出现缺口和盲区,监管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而且,频频到现场检查,还容易干扰经营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此,北京市创新采用非现场监管,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非现场监管不同于以往“巡街式”“拉网式”的现场检查方式,主要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监管。执法人员不到现场,并不意味着监管会放松,而是进一步加强。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在依法履行政府监管职能的同时,解决了监管部门人少事多的工作难题,实现了监管的“无时不在”。比如北京市实施的“阳光餐饮”工程,监管人员不用去现场,通过视频就能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餐厅食物制作的全过程进行监测,实现全覆盖监管,可以及时有效发现风险隐患。
在信息化时代,监管方式创新离不开数字赋能。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推动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也能够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效率。我省深入推行生态环境领域非现场监管执法改革,通过建设智慧环保管理平台、智慧环保执法平台,推动人海战术向智慧治污转变。截至2023年底,全省非现场执法监管已覆盖钢铁、焦化等11个重点行业,基本实现线上全天候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实践表明,数字赋能监管,不仅提升了监管效能,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有力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非现场监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好举措,值得借鉴推广。期待各地通过数字赋能,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实现高效监管,让企业更安心、放心,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贾东亮)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