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守艺人|王习三:创新是最好的传承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是坚持六十余年内画创作的王习三谨记在心头的“金规铁律”,时刻不敢忘记。
“在小小的鼻烟壶内壁绘就一百个儿童,每个儿童不能画得太大,五官也不能错位,画的时候需要屏气,等画好局部才敢换一次气。”2月1日,记者在衡水见到了已经86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老先生拿着他的代表作之一《百子图》向记者讲起内画的奥秘。《百子图》瓶身高度不足7厘米,在方寸之地绘就一百个孩童,而且人物的服饰、姿势、五官、神态、表情等互不相同,还要配以山石背景,绘画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图片由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提供
内画技艺是华夏绝技,用特制的钩毛笔在透明容器内壁进行书画创作,绘制时将钩毛笔带上颜色,从黄豆粒般大小的瓶口伸进去,在内壁上画出人物、花鸟、山水等。中国内画技艺有近300年的历史,按地域分为“京、鲁、冀、粤”四大流派,其中冀派内画由王习三创立,也称衡水内画。2006年,衡水内画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1938年出生在北京的王习三受家人的影响从小酷爱书画,小时候有一次在天坛玩,偶然发现有个人在装青霉素的小药瓶里画画,“那时候就想,这小小的瓶子里面怎么可能画画呢?”这次的偶遇在王习三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20岁那年王习三拜叶派内画艺人叶菶祺和叶晓峰为师,正式学习内画艺术,成为叶派内画艺术第一位外姓传人。从那时开始,60多年来,王习三早已把内画艺术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了一起。
20世纪60年代末,回到老家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的王习三,在师承叶派内画技法的基础上创立了冀派内画。后来,他又对内画技法、题材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衡水内画立意深邃、构图严谨、书画并茂、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习三一边画内画,一边摸索改进内画的绘画工具。“画内画用的传统木制钩毛笔易折断、易回直,很不好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受到电线里面金属丝的启发,如果用柔韧的金属杆取代原有的木笔杆,就可以随着创作需要任意弯曲了。”在王习三多次改进下,金属杆钩毛笔诞生了,这种笔可以随意弯曲、转变方向,打破了绘制内画技法的诸多限制,为绘制更加精细灵活的图案提供了可能。现在这种金属杆钩毛笔已经成为内画创作的主要工具,对创新内画艺术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多年来,在王习三手中诞生的内画艺术作品数不胜数。《屈子问天图》《百子图》《竹林七贤》《牧牛图》《明景泰蓝》……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成为中国内画史上的经典。1979年,王习三获评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7年,他又被授予亚太地区手工艺大师称号。
2003年,由王习三、王自勇父子筹资兴建的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落成并投入使用,内画艺术精品得以搬到展台前。这座博物馆在提升衡水市文化品位和内画行业知名度、美誉度的同时,也为内画从业者提供了展示销售的平台。走进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小巧玲珑的鼻烟壶、精致实用的茶叶罐、独具特色的内画艺术酒瓶……各式各样时尚的内画文创新品,琳琅满目,让人爱不释手。
小小内画壶,一壶纳乾坤。“它把衡水湖也装进去了。”王自勇指着自己的系列作品《衡湖四季》说,他最爱家乡的衡水湖,烟波浩渺,鸥鹭翔集,四季风光美如画。如何让来衡水湖旅游的朋友们打包带走这美景?内画壶无疑成为集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于一体的首选伴手礼,于是,王自勇通过创意把衡水湖的四季美景,浓缩于笔端,装进了小小的内画壶里。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多年来,王习三、王自勇父子一直努力践行着这个理念,创新研发了内画艺术酒瓶、内画茶具等新品种,还与景泰蓝、木雕等其他非遗项目跨界融合探索发展新路径。2019年7月,由王习三与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同禄联袂创作的限量版《天下吉祥》内画景泰蓝宝尊正式发布,在发布后仅一年多的时间,700尊作品便全部售罄。2022年,王自勇参与由动漫游戏《原神》推出的非遗传承项目《流光拾遗之旅》,创作了一系列还原《原神》中璃月地区场景的内画作品,借助古老非遗与网络游戏的全新碰撞,让青年群体有更多机会了解和喜爱上衡水内画。
“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者,我们要努力做到艺术紧随时代,在保持非遗项目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尽可能创作出更多兼具时代特色的优秀作品。衡水内画在载体、题材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而这更需要一代又一代内画艺术家们孜孜不倦地求索、创新。”王习三说。(河北日报记者 田 恬 刘 萍)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