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突破 | 跨境生态补偿,引滦入津率先试点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上下游协同共治,一泓碧水润津门
跨境生态补偿,引滦入津率先试点
整理/河北日报记者马朝丽
跨区域的流域综合治理,难在“协同”二字。2016年,引滦入津流域率先在京津冀区域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
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冀津协同共治,河库水质稳步提升。如今,引滦入津出境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
2019年7月21日拍摄的潘家口水库。(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共治:让保护生态者不吃亏
水面开阔明朗,山峰倒映水中,湖光山色交相辉映。1月29日清晨,像往日一样,李健民来到潘家口水库岸边,开始巡河。
李健民是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镇白台子村的村级河长,也曾是网箱养鱼大户。
从养鱼人到护水人,李健民身份的转变,源于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
潘家口水库水域面积约70平方公里,是引滦入津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其中约50平方公里位于宽城境内。
守着水库,靠水吃水。网箱养鱼曾是库区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红火时,李健民家50多个网箱,每年挣20多万元,日子过得美滋滋。
可是,网箱养鱼野蛮增长,整个水库俨然成为一个巨大的鱼塘。养鱼的残饵、鱼类的粪便在水库里长期累积,水库水质急剧恶化。顺流而下,引滦入津工程下游的天津于桥水库2016年蓝藻暴发,天津饮水安全告急。
让引滦入津流域碧水长流,冀津建立协同治理机制势在必行。
事实上,早在2012年6月,河北省就向财政部和原环保部上报了《关于开展引滦流域跨界水环境补偿试点的函》,提出生态补偿申请。但由于涉及多方复杂的利益关系,协调难度大,达成共识难,引滦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进展相对较慢。
作为亲历者,承德市生态环境局一级调研员殷明慧记得,当时双方在补偿前提方面分歧较大。天津坚持将潘家口水库及下游大黑汀水库划定为水源地保护区。然而,一旦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库区内的养殖和人为活动就会受到限制。由于库区范围太大,居民太多,全部妥善安置面临困难,因此我省一直持反对态度。
“关键在于寻求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在殷明慧看来,上游地区往往“牺牲”较大,为了保护水源,要严格环境准入,因而损失一些发展机会,影响当地经济增长。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加速了两地签订生态补偿协议的进程。
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共下生态“一盘棋”,2017年6月,《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第一期正式签署。按照协议,中央及冀津两地3年共安排资金15亿元解决上下游水环境问题。
“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生态者不吃亏,好山好水成了共同守护的‘有价之宝’。”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梅世彤说,冀津两地探索出的跨行政区生态补偿机制,为引滦入津流域实现协同共治破了题。
有了生态补偿资金的支持,李健民在村里带头拆网卖鱼后,拿到了70多万元补偿款。2017年夏天,潘家口水库网箱清理取缔工作全部完成,彻底清除了困扰冀津多年的引滦用水主要污染源。
目前,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已签署三期。承德、唐山两市累计获得生态补偿资金30.9亿元。潘家口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每年向天津输送10亿立方米净水。
2016年11月,潘家口水库网箱密集。(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田 明摄
共赢:两地生态基底越筑越牢
回溯三期生态补偿协议,冀津不断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扩围升级,变单一资金激励补偿为涵盖水质、基础设施建设、流域生态保护等综合补偿,走出了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
成群的喜鹊,忽而落于湿地之上,欢快追逐嬉戏,忽而飞起盘旋于空。流水潺潺处,野鸭妈妈带着几只萌宝自在游弋。
1月31日,遵化市水平口湿地公园。管护人员郭江宇欣赏着美景,心情愉悦地哼起歌。他说,近两年这里环境好了,鸟儿越来越多。
根据生态补偿协议,冀津在跨界处设置了两个水质国考监测断面,即沙河桥和黎河桥断面,均在遵化境内。只有考核断面水质每月达到Ⅲ类或者全年水质达Ⅱ类,生态补偿资金才能拨付。
为保一泓清水送津门,遵化利用生态补偿资金,在两个国考断面上游建设了水平口湿地公园。以前,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尾水直接排入沙河,然后汇入黎河。现在要先进入湿地,通过沉淀、植物吸附等实现二次净化,对水质进一步提升。
“首期生态补偿协议评价指标较为单一,侧重于水质层面。第二期考核目标提高,增加了总氮奖惩指标,设置了浮动奖惩资金,如考核断面总氮指标降低,河北每年可多获得补偿金。”梅世彤说。
为了降低引滦入津河流中的总氮指标,遵化专门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做了溯源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业种植等面源污染是主因。
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遵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和绿色产业投入。
在遵化市美客多集团沼气工程项目厂区,一辆辆密闭的粪便收集车,鱼贯驶入预处理车间,6个厌氧发酵罐正满负荷生产。
美客多集团沼气工程项目总经理杨杰说:“项目可无害化处理全市域所有乡镇的农村厕所粪污和农村生活污水,最大限度变废为宝,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去年1月11日,冀津签订新一期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包括引滦入津上游地区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等内容,加大了生态保护在考核体系中的比重。
从最初携手治理潘家口水库,到持续扩大引滦入津流域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冀津加速推动流域生态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保护转变,从项目推动向制度保护转变,从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变。
双向奔赴,变“独奏”为“交响”,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良性互动,冀津生态基底越筑越牢。
共享:换一种方式靠水吃水
生态补偿机制下,变美的不只是生态,还有百姓的新生活。
辣椒下油锅,“刺啦”一声,香味溢出了厨房。2月9日,宽城满族自治县桲罗台镇新甸子村欢笑农家院里很是热闹,刘义正和家人准备年夜饭。
几天前,刘义家开了个家庭会议,算了算,去年农家院净利润近20万元。“咱们过个丰收年。”刘义笑着说。
上岸,却不离水。
2017年,结束了“水上漂”,拿到了补偿款,刘义开始琢磨以后的营生。眼看着潘家口水库环境越来越美,来游玩的外地车一辆接一辆从门口过,他敏锐地抓住商机,转行做起了农家院。
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坐游船观“水下长城”,赏“十里画廊”。守着水库,刘义吃上了“旅游饭”,旺季时,农家院一天能接待30桌客人。
换一种方式靠水吃水!
如今,宽城在潘家口水库旁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新建了总长度84公里的旅游路。与刘义一样,县内有110多户渔民开起了农家院,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一泓碧水成了绿色发展的“源头活水”,两岸青山成了沿线百姓的“幸福靠山”。
当下正值出菇旺季,遵化市平安城镇李庄子村村民赵新利的香菇大棚内,一个个菌袋整齐有序。2月2日早上6时,他就和家人来到村西的大棚里采摘香菇。
11时许,赵新利把摘好的20筐香菇装上车,送到村里收购商的冷库。“年前订单特别多,这几天每公斤收购价在10元左右,我家每天的出菇量平均有200公斤,效益非常可观。”赵新利满脸喜悦。
好生态育出好产品。李庄子村就在黎河边。这几年,黎河水变清,香菇品质更好了,销路越来越好。
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会为保护注入更充沛的动能。
以生态补偿护绿、增绿、活绿,冀津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对口协作、园区共建、项目支持、产业转移等方式,把绿水青山保护得更好,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在好山好水之间携手谱写一首绿富美“协奏曲”。(河北日报记者 贾楠 马朝丽)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