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生态塞罕坝接力向未来
来自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李强
绿水谱曲,青山填词。8月25日—26日,2023年中国国际生态竞争力峰会在河北承德举行,峰会以“培育绿色生态 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发布塞罕坝倡议,凝聚生态共识。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殷切嘱托,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刘满仓 摄)
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传承不息奋斗不止。塞罕坝,种出世界上最大一片人工林,创造了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站在新的起点,新一代塞罕坝人不惧艰险、接力前行,潜心钻研造林技术,开展各项攻关试验。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评估,塞罕坝每年可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每年防止土壤流失量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如今,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着超10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这方林,在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的接力下不断续写绿色奇迹。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河北厚植绿色生态底色,绿色空间不断扩大,京津生态屏障越筑越牢。“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全方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省污染防治实现历史突破,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成果进一步巩固,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2年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为58.15,森林覆盖率达到35.6%,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43.34%;截至2022年底,累计压减地下水超采量59.7亿立方米,基本实现了采补平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全省国家森林城市累计达到9个,67家矿山列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塞罕坝机械林场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奖”、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累计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4个。多年来生态治理的不断推进,让一个个“绿色梦想”照进现实。放眼望去,燕赵大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一幅秀美的生态文明画卷正不断铺展。
看得见的“远山青翠,近水碧蓝”,源于“奋斗之笔”的接续。凭借接续不断的奋斗传承,塞罕坝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成了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世界窗口。把塞罕坝精神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深入挖掘“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时代内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守好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河流、每一块土地、每一片蓝天,让生态成为最鲜明底色。
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锤接着一锤敲,在推进全面绿色转型中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生态塞罕坝接力向未来,美丽河北建设接力向未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