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省两会代表委员以及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2023-01-13 06:28: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省两会代表委员以及业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

承德市滦平县金山岭长城现云海景观_副本.jpg

承德市滦平县金山岭长城现云海景观。 新华社发(周万平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河北省两会正在召开,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集群,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抓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长城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等建设”。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文化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

燕赵大地上,数量众多的文物记述着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成果,它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打造“出圈”文创……近年来,河北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何让历史文物和非遗项目接续传承、历久弥新?如何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我们围绕相关话题采访了部分参加省两会的代表、委员,以及业内专家学者和文化部门管理者,共同探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文旅融合,讲好文化遗产背后的“中国故事”

当“传统”遇到“现代”,“文化”遇到“旅游”,文旅融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古老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旅途中“活”起来、“火”起来,成为一道崭新的时代课题。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承载,是国家大遗址保护、考古学成果集中展现的重要方式。早在2017年,地处张家口的元中都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库,成为河北省历史上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截至目前,河北省共有4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处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省政协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张春长认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属于自然和文化要素的结合体。自然与文化共同纳入展览场域之中,打破自然与文化的二元分立和空间局限。在展示田野考古和文物修复等流程及成果的同时,推出一系列丰富的展览和活动,使沉寂的遗址和文物“活”起来,走进百姓生活,升腾烟火气息。

除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外,很多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著名旅游休闲景点。在文旅融合过程中,如何把握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张春长委员表示,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是把握保护和利用关系的总方略。利用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延续,是文物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没有利用,文物就弱化了活力和惠及民众的效果。应当进一步推进文物保护法治化,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既守得住,又活起来。要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就是在凸显文物的历史、美学、研究、教育等本质特征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公序良俗,并无媚俗、轻慢或有损文物尊严的前提下,与教育、科技、创意、旅游相融相促,和谐共生,充分发挥文物作用,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随着考古学不断扩大视野,从单纯地揭示过去、探索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一般规律,开始强调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关注人与遗产的关系、遗产与过去和未来的联系。张春长委员建议,应该以宽广胸襟、开阔视野和长远眼光,把文物资源放在整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来思考,突破现代属地的局限。让文物“活”起来,不但有效提升遗址所在地自身的知名度与存在感,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熏陶;还要具有前瞻性,通过深入发掘遗址考古研究潜力提升吸引力和辐射力,探索赋能周边区域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才能使文旅融合充分发育,真正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意义。

“诗”与“远方”携手,彰显着文化和旅游相伴而生、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代表着大众从浅层观光到深度文化体验,从简单看风景到感受历史文化底蕴的转变。因此,深入挖掘阐释利用好文化遗产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对于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年来,省政协委员、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曹郁,持续为中山国文化的传承、弘扬及利用建言。今年省两会,他再次提交提案——《关于推动中山国文化高质量利用发展的建议》。曹郁委员认为,当下大众对于旅游的需求早已从“打卡式”观光过渡到追求美景美食和历史人文的全方位体验阶段。目前,中山国遗址博物馆馆址选定、概念设计方案、考古勘探等工作已经完成,但未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比如打造中山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集美食餐饮、文化演艺、数字游览、研学教育、特色街区等为一体,多板块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布局等,提供更多优质的中山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同时,他建议,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新矩阵,通过开展中山国文化论坛、义务宣讲、进校园等活动,持续推动宣传,让更多人了解与认同中山国文化;立足中山古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深挖中山国文化并创新研发生产创意衍生品等。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工程,文旅融合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题中之义。近年来,河北省在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过程中,依托沿线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激活各类资源要素,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沉睡的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目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暂定名)将于今年与游客见面。近日,该馆面向全球发出征集文物展品的倡议。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建设过程中,河北省高品位打造长城河北段品牌形象,成功举办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深入推动长城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培树了以“长城脚下话非遗”为代表的标志性品牌活动、以“长城之约”为代表的中国长城旅游市场推广联盟宣传推广系列活动等;策划推出金色长城、红色长城、绿色长城、多彩长城等4大主题12条精品线路,以深度文化体验、研学等形式生动传承弘扬长城精神。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同年6月24日,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互联互通;9月1日,京杭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实现旅游通航,“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盛景再现。

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契机下,长城、大运河等见证历史沧桑的文化标志焕发时代的生机活力,烙印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头。

非遗“活化”,赋能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内画、定瓷、石雕、土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接着传统与现代,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近年来,河北省各地通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文化瑰宝,开拓产业发展路径,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精神动力与物质支撑。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示了“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推荐名单,河北省的“定瓷烧制:让传统技艺成为致富手艺”“衡水内画:走出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赞皇土布:好手艺带领妇女就业增收”“曲阳石雕:雕刻就业创业的幸福画卷”“黄骅面花:面花里的脱贫滋味”等6个案例入选。

“河北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富集地。近年来,河北省不断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模式,会同相关部门深化建设非遗工坊和传统工艺工作站,以非遗人才培训、非遗衍生品开发为突破口,让传统工艺保护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负责人王蓉蓉介绍,截至2022年11月底,河北省共建设非遗工坊572家,设立了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10个省级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每年线上线下传统手工技能培训约14.7万人次,建立了超过600家网络店铺,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历史的天空下,各地非遗文化灿若星辰,乡村更是优质资源的富集地。但目前河北省还存在传承人群、从业人员队伍相对较小,部分非遗项目的利润空间有限,收入参差不齐,非遗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需进一步拓宽市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遗始终与乡村振兴息息相关,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助动力。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探索,推动非遗与更多领域跨界融合,让古老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王蓉蓉介绍,接下来,河北省将建立河北省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目录,以项目为重点,加强传统工艺项目的产品设计、品牌培育和市场销售。支持非遗项目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建设8个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到2025年,每个传统工艺工作站每年至少推出5件适销对路的文创产品,培育100个非遗创意品牌。同时,加大培育传统工艺品牌的力度,加强品牌建设,让河北传统工艺品牌的名片越来越亮。

“河北是文化大省,也是民间文艺资源大省。调查显示,河北民间艺术种类有75类,共计194种,它们充分彰显了人民性、时代性、民族性,并且已经成为唱响河北声音的重要资源与品牌。”中国民协顾问、省民协名誉主席郑一民认为,民间文化艺术是品牌,也是形象;是产业,也是精神,不但催生了特色文化产业,也拉动了城乡就业。2018年12月至2020年,河北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河北省燕赵老字号、古代贡品普查认定工程,共认定521个燕赵老字号、22项古代贡品。该工程极大提升了民间世代传承的文化艺术、手工技艺等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其扩大生产规模,助力乡村振兴。

一个“燕赵老字号”就是一个文化品牌、一张地方名片,要不断助力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手工技艺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合生活、融入产业。郑一民介绍称,邢台任县双仙里手工老粗布手工作坊在参评燕赵老字号时,只有7台织布机,被认定为“燕赵老字号”并挂上牌匾后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展到31台织布机,产品供不应求。“‘燕赵老字号’的作用,就是给传统工艺品插上腾飞的翅膀,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继而服务社会,使它由小作坊成为大产业。”

文创“破圈”,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不断结合

中华文明数千年历尽劫波从未中断,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当下,传统文创产品频频“破圈”走进大众生活,其背后就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不断地结合及创新创造。

省政协委员、易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韩金宝,已经从事易砚制作30多年。随着现代砚台的实用型功能逐渐弱化,观赏和收藏成为主要功能。作为河北省砚雕行业协会会长的他渐渐意识到,如何让古砚制作技艺符合现代审美,成为砚雕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易砚是古老的砚种,在新时代,易砚发展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打破固化思维,进行改良、创新,创作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砚雕精品。”韩金宝委员说,近年来,他在吸收传统技艺手法的同时,不断尝试创新和探索,研发生产出以“燕赵文化”为题材的系列“易水石”砚台、茶具、石雕摆件。将历史文化符号融入实用的砚台、茶具、石雕产品中,才能让易水石古砚新品“破圈”走进百姓生活。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非遗技艺“潮”起来。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实施传统工艺品牌扶持计划,不断尝试将时尚和实用融入非遗,推动相关非遗产品的创新研发。衡水内画工坊研发内画酒具、水杯、茶叶罐等150多项内画新品,并获得8项国家专利。武强县积极研发武强木版年画新产品,先后开发出高档轴画、镜画、瓷盘、刺绣、折扇、高档变色紫砂杯等多种形式的年画产品,成为衡水的文化旅游新名片……

坚持创新引领,实施数字赋能。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激发传统文化的“再生”活力,助力传统文化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生机。

用手机登录河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在“河博微课堂·3D赏文物”栏目中扫描二维码,就能全方位多角度观赏众多珍贵文物的三维模型,720度旋转拖动、放大或缩小观看纹饰等细节。近两年,河北博物院持续开展了一系列文物资源数字化建设,让更多沉睡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为公众提供丰富的文博资源服务。包括为公众提供PC端、移动端多平台文物数字化虚拟交互体验服务;实施“河北博物院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与提升项目”“河北博物院重点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传播项目”;积极推进藏品数据信息公开共享,公布67650件文物数据,提供10000件藏品文物图片下载服务等。

“数字化技术与文物藏品的碰撞,必将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新的活力。”河北博物院副院长王然认为,实体文物数字化可以使文物藏品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信息得以永久性保存,并促进文物的永续发掘和转化利用。很多文物藏品经过创造性转化,成为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和观赏性的文化创意产品,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时代价值。接下来河北博物院将积极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省有关部门资金项目支持,持续加强革命文物、珍贵文物数字资源建设,让文物在数字化中“永生”。同时拓展三维展示互动、VR/AR体验等交互方式,持续推动数字博物馆建设,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构建沉浸式数字化展示体验空间。

张家口蔚县古称蔚州,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自古便为京西重镇,历史上有八百庄堡八百戏楼之说。蔚县博物馆展厅,“中华文明的根脉——蔚县三关人”“肇建蔚州古城”两组大型数字化多媒体展示格外引人瞩目。“我们在陈列展览、收藏保管、科学研究方面都采用了数字化技术。”省人大代表、蔚县博物馆讲解员王艳萍介绍,近年来,蔚县博物馆越来越重视文物音视频产品的生产。除了展厅内的数字化展示之外,在文物藏品保管工作中还利用数字化采集200余件馆藏珍贵文物信息,建立永久数字档案,满足文物保护、修复、研究、文创开发、展示等需求。

作为闻名遐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蔚县数量庞大的古城堡、古民居、古戏楼、古寺庙,使得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建筑博物馆。然而,不可移动文物因长期处于自然环境中,避免不了自然的侵蚀和人为的损坏。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积极改变着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现状。

蔚县当地众多古村堡中分布着300多座内有壁画的寺庙,年代涉及辽、元、明、清、民国时期。王艳萍代表介绍,2019年至2021年,河北博物院组织专业人员,对蔚县壁画进行了大普查,河北省文物局在普查基础上,2023年将安排专项资金对蔚县壁画进行数字化保护,包括对蔚县壁画现状进行全面数字化记录;实现文化遗产的云数据采集,以及互联网管理、保护、展示,积极推进蔚县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更是未来的。我们沿着历史脉络发掘、保护它们,并推动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释放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走进百姓生活,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构筑起强大的文化支撑,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贡献力量。(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