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纵览,看见自己 | 河北梆子名家吴桂云:与钟馗的30年情缘
在纵览,看见自己 | 河北梆子名家吴桂云:与钟馗的30年情缘
扫码阅读手机版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旭光
作为河北梆子的名角儿和国家一级演员,已过知天命之年的吴桂云演了30年《钟馗》,场次不计其数。今年国庆节期间,她还应央视邀请,为中宣部和文旅部启动的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了全部的《钟馗》,当问她准备演到多少岁时,她回答:“没有计划,只要身体允许就演。”
《钟馗》剧照
结缘钟馗出于偶然
吴桂云老师的事迹耳熟能详,再赘述一遍没有太大意义。于是记者提出一个不情之请,“能不能讲述一些没有报道过的故事”。吴桂云老师爽快地答应了,不知不觉中畅谈了两个多小时,也把时光拉回到了30多年前与钟馗偶然结缘的时代。
1988年春天的一个晚上,不到20岁的吴桂云在无极县梆子团工作,住在集体宿舍的她,跟着室友去老师家看电视,当时正在放河北梆子《钟馗》,这也是她第一次与这部戏结缘。“那个时候,我连河北梆子的骨子戏《南北和》还没有学呢。但是看到钟馗,觉得这个戏挺有趣,马上被吸引住了,有花脸,有写字,有吐火,有下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吴桂云说道。
在邢台期间演出《南北和》,吴桂云饰杨八郎,范素霞饰碧莲公主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吴桂云的父亲给了她一盘磁带,上面是从收音机上录下来的《南北和》唱段,让她跟着练习,“如果连《南北和》这个基础的唱功都唱不了,干脆就不要想《钟馗》的事了。”
1990年5月,吴桂云跟随爱人扈晓波调至邢台市梆子团。有一次演出《南北和》时,扮演杨八郎的演员突然生病,团长便让吴桂云救场。恰好一位在中国戏曲学院读书的学生放假回家前来看戏,又偏偏坐到了扈晓波的旁边,看到吴桂云精彩的技艺之后,情不自禁感慨“这是角儿啊”。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回到家后,扈晓波建议妻子排《钟馗》。“我一听,毫不犹豫说弄不了。三起三落的动作我倒不怕,但写字不行,还有吐火,谁知道怎么吐出来的?感觉《钟馗》这部戏距离我又高又远,根本够不到。”吴桂云说。
河北省艺校毕业的扈晓波耐心做吴桂云的工作,“那个时候戏曲不景气,挣得也不多。我爱人说,我特别适合《钟馗》,弄这个戏就闯出来了,否则干脆下海得了。我就说试试吧,无知者无畏嘛。”
7天时间通过测试
吴桂云下定决心排《钟馗》后,才发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根本找不到适合的老师指导,只能完全靠自己摸索。
于是,吴桂云就找来录像带,把一个个造型画下来,再照着比划。练习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点模样了,就向团里提出来要排《钟馗》。团领导吓了一跳,心想小丫头不知道天高地厚。“在我的坚持下,团长还是妥协了,但提出了一个条件,只给7天的时间准备,7天之后当着全团考试,先把那个‘跳判’弄下来再说。这是钟馗‘行路’中的一段,高难度动作都在这里。”
在北京演出《钟馗》,吴桂云饰钟馗,彭艳琴饰钟梅英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吴桂云愣是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奇迹般通过了测试,团里便兑现承诺决定上这部戏。用了28天的时间,把《钟馗》排练了出来,10月1日在邢台人民剧场公开上演,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那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场面。散戏之后,我们一个‘卷毛经理’悄悄把我拉到一边说:桂云啊,赶紧离开吧,到能发挥你的地方去。我没有反应过来,还以为是演砸了,回去告诉了爱人。他说邢台观众更喜欢听豫剧,不太喜欢河北梆子。当时我分了一套房子,想退掉准备离开,可是团里根本不放人,理由是好不容易培养出来这么一个优秀演员,怎么说走就走呢?以后要是再来人,培养还是不培养?”
下定决心的吴桂云,还是于1992年底和爱人离开了邢台梆子团,转战到保定梆子团。保定素有“梆子窝”之称,演出的机会更多,1993年,吴桂云凭借钟馗一角,拿到了全省青年戏曲大赛一等奖。随后,为了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央电视台国际部联合河北电视台国际部,录制了纪录片《吴桂云唱戏》,并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回想起来,挺对不起邢台的。去年我回邢台演出时,当年的老领导都来了,团长见了我直说‘走对了,走对了’。”吴桂云说道。
补齐文化和唱腔的短板
1995年,吴桂云借调到北京梆子团,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更广阔的舞台,为她迈向巅峰补齐了短板:一是明白了文化对戏曲的重要性,二是找到了戏曲与歌剧声乐的发声方法。
吴桂云住在图书室里面,周围到处是书,闲暇之时便信手翻上几本。“我看的第一本艺术方面的书是《艺术与哲学》,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让我突然认识到戏曲里边也含着哲学。比如练功,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减,这不就是从少到多、从多到少的过程吗?原来我也想多看点书,但内心又很纠结,潜意识里认为戏曲更多的是专业技术比拼,是看谁的动作难度更高、唱功更好,天天看书舞台不就荒废了吗?三起三落能做出来吗?其实这是错误的,演员到最后拼的就是文化,文戏武唱,武戏文唱,这是我认识的一个新高度,也是重要的转折。”
注入了文化力量的吴桂云,把自己的理解巧妙结合到舞台上,使得表演更加细腻。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吴桂云的钟馗做“三起三落”动作时,每一次的扳蹲都不一样,眼神和手势也都有变化。“如果你不懂钟馗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可能就那么一二三安稳起来了。但是有了文化的辅助,我把三起三落和人生结合起来,第一落是为什么,为什么起来了又蹲下重复三次?这就是人生的起起伏伏。起来的时候展示自己,落下的时候收敛自己,蓄势待发,等待着第二次起落。最后一起了,人生绝对不能落下去了,必须起来,这就是我对一个戏曲高难度技巧的人生总结。”
除了读书充实自己之外,吴桂云在唱腔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原来我爱人老说我嗓子不行,我也明白但不知道怎么解决。到了北京以后,有时间我就去中国戏曲学院找声乐名家,学习戏曲与声乐的发声结合方法,借鉴到河北梆子里边来。”
吴桂云讲述了一件学习声乐的趣事。当时她跟着一位名家学习,但遇到了瓶颈,难免有些心灰意冷。“老师对我说,吴桂云啊,你先天一副好嗓子,却没有挖掘出来,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是怎么想呢?是不是为了让我多交几次学费故意这么说啊?把我老师气得,拽着我到同学面前说,你才上了3节课,就和上了半年的同学水平差不多了,悟性非常高,可不要轻易放弃啊。”
吴桂云在北京梆子团期间,团里还专门请到了著名戏曲导演周仲春先生为其复排《钟馗》,这让她受益匪浅,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用情诠释有血有肉的钟馗
1997年9月14日,吴桂云离开北京梆子团正式调到河北梆子剧院,这也是她父亲的遗愿。“我父亲是个老梆子迷,他是1996年农历腊月二十五去世的,弥留之际拉着我的手说,北京不是诞生钟馗的地方啊,只有咱们河北才有这个土壤。”
《钟馗》剧照
到了河北梆子剧院之后,吴桂云对角色的琢磨更加用心,最终塑造出一个感情丰富的钟馗,一个有情有义的钟馗。“我演了30年钟馗,大家都说演得好演得像。为什么?钟馗外貌很丑,难道我很丑吗?显然不是,而是钟馗身上那种浩然正气的精神。”吴桂云说道。
在“院试”一折,被无故夺去功名的钟馗,写完“一树梅花一树诗”之后,痛斥“奸臣挡道事不公”。这里有大段的念白和唱词,吴桂云演绎的声情并茂,铿锵有力,轻重分明,句句饱含着愤恨与不满,把钟馗刚烈的性格推向极致。“人们为什么喜欢钟馗?因为他外形奇丑,内心奇美,因为他的正义感,还有国家情,朋友情,兄妹情。他撞柱身亡,是为了告诫天下;他成了捉鬼大神,也要斩妖除魔,承载着普通百姓的心理寄托与美好愿望。”
《钟馗》剧照
“嫁妹”是钟馗这部戏的重中之重,也是他在人世间最后的心愿,占据了全剧几乎一半的篇幅,分为“行路”“说嫁”和“送妹”三折。“行路”一折,钟馗载歌载舞,兴高采烈地带着5个小鬼去给妹妹报喜。“一路长风伴我行”之后,“说嫁”的钟馗重返故园旧土,却物是人非,近乡情怯。“有心把门叫,又恐妹受惊,未语泪先淌,暗呀暗吞声”,眼中充满了柔情。当妹妹问他缘何“俊雅奇男子,回家貌狰狞”之时,又一边悲愤交加一边安慰妹妹“且喜今日又相逢”。 最后的“送妹”,钟馗要告别人间“斩妖除魔志平生”了,吴桂云把那种生离死别的真实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哎呀贤妹,吾愿足矣,告辞了”。他劝妹妹“大喜之日莫要落泪”,自己却情到极致难忍呜咽,只能“哈哈,哈哈”大笑两声故作掩饰,让观众无不动容。
吴桂云说,舞台上的艺术形象,如果想演活,必须有生活的磨砺,并从中汲取营养。“父亲去世,让我突然体会到了阴阳两隔的痛苦,到了舞台上,就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来,因为你经历过了。”
寻找钟馗的接班人
不知不觉中,吴桂云已经从艺40年,与钟馗结缘也足足30年。为了把《钟馗》这部戏传承下去,她早早就在寻觅下一代合适的钟馗人选,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希望什么时候天上能掉下来一个吧”。
为什么钟馗这个角色如此难找?
吴桂云说,首先,河北梆子难度比较大,成才周期更长,不容易普及,导致后备人才相对欠缺。“即使练上两三年,可能也唱不好一段呢。”其次,要想演好钟馗,必须文武双全。“省里相关领导也挺重视,见了我就问收学生吗,我说收,只要条件符合绝对毫无保留,但如果不合适,也别耽误了人家。”
寻觅了多年之后,天上果然“掉下来一个钟馗”。10月22日,吴桂云戏剧家工作室揭牌仪式当天,她收国家一级演员郝士超为徒。郝士超是河北梆子剧院非常优秀的青年演员,品性忠淳,本性善良,在艺术的追求上勤勉刻苦,执着以对。吴桂云说:“他文武双全,特别是武戏没得挑,扎实、规范、漂亮、潇洒、帅气,嗓子也非常好。但是有了好嗓子,能够会唱、唱好更不容易,下一步计划在文戏方面给他下点功夫,如果他能够把文戏突破,将会是非常非常棒的演员。”
《狸猫换太子》吴桂云饰陈琳、扈晓波饰赵恒、计晨饰赵德芳
钟馗这部戏,到现在已经演出了2000多场,而且每演必火。吴桂云说,作为河北人,应该至少去现场看一次《钟馗》。“这部戏老少皆宜,不缺行当,不管什么样的观众群体,都能从中找到乐趣。小孩子喜欢看吐火翻跟头,看5个小鬼;青少年看故事,成年人看内涵。外国人也可以看,他有可能听不懂唱什么,但艺术没有国界,通过动作、脸谱、舞蹈、表情、音乐等方面也能看出味道,这就是戏曲的独特性。”
感谢爱人的一路陪伴
吴桂云说,一路走来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但最感谢的是爱人扈晓波。“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
扈晓波同样是国家一级演员,而且功底扎实,是剧团的“戏包袱”。回忆起和吴桂云的相识相恋,他直言自己“高攀了”。“我当时到处搭班,属于临时工,而人家是正式工。到了她所在的梆子团,正是情窦初开的年龄,发现这个小姑娘专业能力挺好,人也真诚善良,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接触了。”
吴桂云和丈夫扈晓波
吴桂云说,起初家里不同意两人交往,经过几番考验之后才松了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扈晓波不但戏曲方面文武双全,而且脑子灵活,“跟着他肯定能吃上饭”。原来,扈晓波借着演出的机会,还做了一些小生意,“我把标点符号的用法啊,数学的各种公式啊,都印到相纸上面,然后去周边村里的中小学门口卖,很快就被抢光了,一天大约赚30块钱吧,那个时候算‘土豪’了。”回忆起往事,扈晓波颇有些得意。
扈晓波和吴桂云夫妻俩搭过很多戏,比如《辕门斩子》中,吴桂云的杨六郎,扈晓波的八贤王赵德芳;《狸猫换太子》中,吴桂云的陈琳,扈晓波的宋真宗赵恒。而在《钟馗》中,扈晓波简直就是万金油,里面的角色,除了钟馗和妹妹钟梅英外,其他角色全演过。“徐伯群,老生,我的行当;杨国松,白脸,演过;还有5个小鬼,缺哪个我补哪个,咱是武戏出身啊,都能演。在北京有一次演《钟馗》,扮演驴夫鬼的突然来不了,找我救急,这个角色多少动作呀,包括翻大桌子,我说行,说来就来。所以别人都说,这个钟馗就是你们的孩子啊。”扈晓波说道。
从艺40年,从没有离开戏曲舞台,一出钟馗演了30年。“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底,不管多难都要做下去。为了钟馗,我确实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更多,所以也没有什么遗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戏曲知识:“钟馗戏”的由来
“钟馗戏”源于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出自北宋科学家沈括著《梦溪笔谈》。相传唐明皇卧病在床,晚间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甚惊异,遂问何故。大鬼曰:“在下钟馗,生前曾应武举未中,死后决心消灭天下妖孽。”明皇醒后,命吴道子绘成图像。从那时起,民间不仅出现了钟馗画像,而且有 “钟馗嫁妹”的故事,后演变成《钟馗嫁妹》这出戏。
《嫁妹》中的钟馗,花脸,端肩、腆胸、撅臀,形如丑鬼,却给人以美感;因为他心地善良,刚正不阿。最早的《钟馗嫁妹》戏,名叫《闹钟馗》,是近代京剧名伶何桂山的代表作,出自《孤本元明杂剧》和张心其著《天下乐》传奇。早年唱“钟馗戏”最有名的当属昆曲名伶侯玉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京津沪红极一时,人称“活钟馗”。稍后是尚小云之子尚长春和“厉家班”的厉慧良,都是京剧武生,功架和造型都很讲究。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