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世说新语|“何以中国”何以成为文化大IP?

2022-11-18 06:56: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人们喜欢用“大IP”来形容那些吸引流量且能统领一系列产品的好创意。“何以中国”,正是今年表现亮眼的一个文化“大IP”。

2022年1月,故宫博物院开年大展就是“何以中国”特展,因大受观众欢迎,特展一直举办到5月。11月14日,大型系列考古纪录片《何以中国》通过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发布了首部宣传短片,短片一上线,即得到网友热情点赞和转发,刷屏了许多人的朋友圈。由此可见,“何以中国”已经由一个考古学、历史学的学术课题,“破圈”进入大众流行文化范畴,成为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的重要资源。

每一件文物都会“讲”故事——生活在一个历史如此悠久、文化如此灿烂的国家,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这一事实。但文物讲出的故事又各不相同,有关于艺术的,有关于生活的,有展示政治经济社会演变的,还有一些文物故事会对人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产生深远影响。当下,“文物热”“考古热”不断升温,正反映着大众在历史文化方面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这也向中国考古学界、历史学界、博物馆界和文化传播机构提出新的课题:如何让“文物的故事”不仅生动,而且深邃?如何让观众在领略文物之美外,以“物”明史、以“物”传文,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物实现最大价值?

“何以中国”的创意,依然是用文物讲故事,却在“故事”的主题上,选择了创新和拓展。

与以往文物展或纪录片最大的不同,“何以中国”特展以及《何以中国》大型系列考古纪录片,都没有按照我们熟悉的地域、时代、工艺或艺术形式等主题来“荟萃文物”——或者说,“何以中国”创意下的文物荟萃,除了展现文物器型之美外,还为观众设置了一条深刻的文化寻根探源的主线。这样的主题创新,打破了文化元素堆叠的固有结构,令广大观众对“何以中国”之问,产生新的好奇和思考动力。新颖的主题,是“何以中国”成为一系列文化产品灵感源泉、被大家赞为文化“大IP”的主要原因。

红山文化的玉龙,仰韶文化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良渚文化的碳化稻,还有设计精妙到令当代人赞叹的长信宫灯,体现宋人科学探索精神的“天文图”碑拓片……《何以中国》宣传短片中的珍贵文物,不再是漫长历史中的吉光片羽,它们汇聚起来,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流的丰富与广阔。

“从何而来,将往何去”,每个人对自己的血脉和根基,都不免有此终极之问。因此中国考古学从诞生起,即面向“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的根本任务。“何以中国”创意成功,因为无论展览还是影像,都以科学严谨的文物信息,钩沉索隐的考古论证,拓展了公众的历史视野。当我们将文物放在一个长轴线、全场景的文化画卷中观察,中华民族“多元统一,持续发展”的历史由具象认识到深刻理解,我们又怎会对如此伟大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产生强烈自豪感与自信心呢?

热爱祖国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们犹如我们出生时的印记一样,带给我们初始的热情,但为之坚守和奉献,则需要更多基于认同感和价值观的信念。特别是在科学观念不断普及的当下,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不能仅靠抒情和呼唤;要用人们信任的科学语言和传播方式,讲出历史大逻辑,讲出文物背后的民族融合、文明流淌、家国命运,这才是真正高明的文化创意。(刘采萍)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