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珍稀动物频现,见证河北生态之变

2022-09-22 09:14: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繁殖得到首次确认,白鹈鹕首次在曹妃甸湿地现身,华北豹再现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越来越多珍稀动物在河北落户,种群逐渐扩大。

业内专家表示,这些现象的发生,是河北生态逐渐向好的生动体现,也是河北越来越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的鲜明成果。

22日6版头条。野生动物稿件配片3(11310696)-20220922083749.jpg

近日在曹妃甸湿地拍摄的疣鼻天鹅。 河北日报通讯员 刘洵摄

河北野生动物物种明显增多

“前面已经是绝对控制区了,不能再前进了。看,很多的水鸟在这附近就能观测到。”8月初,在白洋淀湿地腹地,省林草局工作人员提醒笔者。这里,水雉、草鹭、须浮鸥、白鹭、斑嘴鸭等不时出现,它们或在水面栖息,或在苇海上空盘旋,宛若鸟类天堂。

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是野生鸟类在华北中部的重要栖息地。雄安新区设立以来,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工作持续推进,为更多野生动物的到来提供了良好条件。

7月2日,省林草局组织当地林草主管部门会同有关专家、摄影师在对白洋淀青头潜鸭监测时,首次发现青头潜鸭的雌鸟与雏鸟的活动影像,经过专家确认,记录的影像确实为青头潜鸭育雏。这意味着世界极度濒危物种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繁殖得到首次确认。

安家落户河北的不只是青头潜鸭。

在平山县,活跃着一个每年拍摄鸟类的专业团队,他们最喜欢拍摄黑鹳,因为它红腿红嘴白肚皮,像穿着礼服,特别漂亮。黑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数量稀少。近几年,这个团队惊喜地发现,当地黑鹳的数量多起来。目前,全世界黑鹳仅存约2000只。石家庄市平山、井陉、元氏等地共有黑鹳160余只,这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黑鹳种群。其中,平山县的黑鹳数量约有30余只。

珍禽种群也在逐渐壮大。

22日6版野生动物稿件配片1(11310687)-20220922083744.JPG

近日在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褐马鸡。 河北日报通讯员 姚伟强摄

近日,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年褐马鸡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它们高约60厘米,长约80厘米,全身呈浓褐色,头侧有一对白色的羽簇伸出,显得颇为雄壮。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涧口管理区主任黄磊介绍,褐马鸡生性好斗,古代武将顶戴花翎用的就是褐马鸡的尾羽。近年来,在保护区的精心管理下,褐马鸡的数量从保护区成立之初的千余只增长到目前的2600只左右。去年,保护区还首次使用孵化箱对其进行了成功繁育。

如今,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来到河北,河北自然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大家族”不断增添新物种。

8月21日,曹妃甸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只大鸟落在保护区人工繁殖塔上。省林草局组织专家鉴定后确认,这只大鸟名叫白鹈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是该物种首次在河北现身。此前的8月初,保护区工作人员发现一对疣鼻天鹅在水面游弋、觅食,这也是该物种首次在曹妃甸湿地现身。

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调查成果和各类科学考察报告显示,目前,河北省自然分布的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已增加到605种,其中鸟类486种,哺乳动物87种,两栖爬行动物3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4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9种。

良好生态环境吸引珍禽异兽到来

“植被增加、人类活动减少,改善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促进了野生动物栖息繁殖。”动物保护公益机构猫盟负责人宋大昭介绍,3月18日,猫盟和驼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回收的野外红外相机中,发现华北豹踪迹。这是时隔一年多后,华北豹再度出现在驼梁。

横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的太行山曾是华北豹的栖息地。多年来,河北在太行山大力实施规模化林场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1994年至今完成营造林2436万亩,太行山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32%。逐渐改善的生态环境吸引华北豹重新归来。

染绿的山川吸引着异兽,安宁的湿地吸引着珍禽。

“鸟类对生存环境非常敏感挑剔,哪里生态好,鸟儿就在哪里定居。遗鸥对环境的要求更是苛刻。”康保县副县长吴向锋介绍,遗鸥全球数量仅1.2万只,而在康保就有8000余只,当地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康保县被中国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遗鸥之乡”。

为加大生态治理和修复力度,近年来,康保县拆除了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周边的养殖场,清理了积存垃圾,实施雨污分流、湖水净化、溢流项目,为遗鸥和其他鸟类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环境。

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河北大力植树造林,原本光秃秃的山川披上绿装。河北各类自然保护地共278处,总面积达14034平方公里,占河北总面积的7.43%。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我省高度重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不断完善保护制度,制定野生动物禁猎区和规定禁猎期,编制实施了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规划。

新的生态保护项目正在不断开展。

“以南大港湿地为例,该湿地建成后每年引入黄河水4000万立方米,今明两年,2万平方米退化湿地将得到修复,湿地还将修建堤坝6237米,以东方白鹳为重点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专属保护栖息地建设正在稳步推进。”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大港湿地正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构建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努力建成全省生态保护样板。

推行林长制,实现常态化监管

“林长制包含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内容。去年,林长制全面推行。作为林长,我们更加重视对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安新县圈头乡乡长、乡级总林长周增强说。

2021年,圈头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乡长任双组长的林长制组织机构,制定了乡村两级林长巡查机制。在巡查中,各级林长结合季节特点,严厉打击私挖乱采、下网投毒等行为,重点打击偷采野生藕芽、芦根等行为,开展电鱼、炸鱼、毒鱼、地笼捕鱼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和生态景观行为,加强常态化监管。

近年来,河北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先后出台《河北省陆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关于建立健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建立健全野生动植物各项保护制度。去年,河北全面推行林长制,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河北14万名各级林长的重要职责。

今年6月,以“保护野生动物·共建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在石家庄市动物园举办。活动仪式上,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代表向广大市民朋友发出爱护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倡议:珍惜生命,敬畏自然,拒食野味,从我做起。

省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湿地管理处处长刘洵介绍,近几年,河北每年都会举办各类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呼吁广大群众携起手来共同保护鸟类等野生动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河北各级政府建立健全了陆生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机构,并利用已有或新建的动物园、野生动物园以及民间组织,建立了不同层次的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机构和救护机构。

新增加东北刺猬、石鸡、红颈滨鹬等59种省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黑嘴鸥调升为国家一级,狼、貉、赤狐等18种野生动物调升为国家二级……今年2月,河北公布了新调整后的《河北省重点保护陆生动物名录》,省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数量为164种,其中哺乳类18种,鸟类132种,爬行类10种,两栖类4种。

相关专家表示,通过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调整,可以将处于濒危的物种、在河北分布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的物种及时纳入保护范围,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达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目的。

新的行动已经开展。省林草局今年启动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调查,正在筹备以青头潜鸭为主的湿地鸟类同步调查,正在修订《河北省重要植物保护名录》,为进一步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保障。(河北日报记者曹智 通讯员姚伟强)

责任编辑:闫漪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