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丨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与共享
聚焦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丨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与共享
扫码阅读手机版
“科技与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历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动力。”中宣部文改办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张二国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表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重塑着文化的发展格局,改变着文化创作生产的消费模式,推动着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发展和文化体制机制的变革和创新。
“中国艺术家之所以能如此自信地讲述当代文化、当代美学,最重要的就是依靠科技赋能。”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导演、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沙晓岚,对科技赋能文化的强大力量深有体会。“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我们采用的是人海战术,17000多名演员整齐划一,展现我们的灿烂文明。到了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时,我们可以只用3000名演员,就获得超过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口碑。”沙晓岚说,冬奥会闭幕式上的中国结、舞蹈演员手拿着发光柳条跟地屏互动、柳絮变成雪花飞向空中等场景,都使用了AR技术。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科技赋能。“科技带给我们在内容呈现、传播时更强的影响力,更高的感官冲击力。”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甜,以百度地图产品为例解析,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把圆明园的大水法遗址进行了重现,普通游客拿着手机就可以浏览到这样的景象。这比以前要到专业空间、通过专业设备去感受,门槛降低了很多,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也更强烈。
放眼全国,文化插上数字翅膀的例子比比皆是。国博借助数字技术让《乾隆南巡图》里的古人动了起来,用鲜活的故事再现了恢弘的历史场景。数字故宫成了老百姓网上最喜欢的博物馆,让全球的观众线上云游故宫,饱览百万件珍稀藏品。河北数字博物馆利用“云端”发布省内十余家博物馆的馆藏、对文物进行多角度高清展示、详解文物细节和历史、设置虚拟体验和互动,让游客足不出户,在网上就能与文物实现“亲密接触”。
文化大数据建设,要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开放数据是为了让公众更好地分享数据,最大限度发挥数据效能。同时,还要进一步提高数据使用便利度、降低成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祁述裕举例分析,故宫博物院现有藏品180万件,每次展示出来的大约只有2%,对于公众来讲,那些无法展示的藏品是公共资源很大的浪费。所以,近些年故宫博物院在大力推动数字化建设,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数字展览和展示。
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有专家认为,数字技术提供了低门槛的文化创作、展示和传播能力,降低了创作和消费的门槛,使文化产品变得丰富多元并易于普及。比如音乐教育问题,全国有七万多所山区学校,数理化老师配齐都很难,音体美老师更加短缺,现在教育部建设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名校教师线上授课,使农村边远学校的文化教育得到极大改善。(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