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首届北京文化论坛 | 新时代如何创作更多文艺精品
聚焦首届北京文化论坛 | 新时代如何创作更多文艺精品
扫码阅读手机版
创作文艺精品,是所有文艺创作者追求的目标。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文艺精品创作的基本标准。首届北京文化论坛召开的“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分论坛上,来自文化影视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创作生产文艺精品,以及对于文艺精品的评判标准、生产机制、功能作用等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为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家王蒙表示,我们生活在中国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同时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此时中国故事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要创作出精品力作,关键在于能不能“关注、热爱、分析、研究”这个时代。“我们有共同的命运,每个人又有个性和特色,既有国之大者的大事件,又有生活琐碎的难忘瞬间。如果缺少对它的注意力、关心和投入,是无法创造出有时代性的作品的。”
“新时代的文艺精品,要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看来,现今对文艺精品的论述,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上来看待。“中国文化在艺术创作的历史上源远流长,留下了各个时代的文艺精品,成就了中国文化的一座座高峰,所以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艺术创作高峰的标志。这三个方面、三个维度用于不同门类的文艺创作,都指向了作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所需要达到的目标、高度和水平。”
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寻找灵感,聚焦人们容易忽略忽视的思考盲区。“我们谈到文学经典时,首先应当理解为语言的艺术,精品作品保持了母语的活力,摆脱了流行的词章和惯性思维,超越了我们的感知,用一种有时候是反逻辑的、超常的话语方法,窥视了存在的隐秘和人性的隐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孙郁说,鲁迅与汪曾祺都在北京生活多年,他们总会发现我们遗忘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恰恰是非常重要的,深深植根在我们生活的土壤里,用巴金先生的话来说,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有“诚”和“爱”,有大悲悯。
一部文艺精品,一定是具有不可复制性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表示,“人们对文艺精品的欣赏是不受年代限制的,同时在不同文化领域都具有研究的价值。”他总结了“精彩、精心、精密、精妙”四个关键词:“创作者要用精彩的内心去发现最绚丽的色彩,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精密地完成创作的每一步过程。最后要有精妙的一笔,也就是每一部作品最有价值的灵感部分,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用心去创作,用情去感悟,用爱去描绘美好的生活,在沈晨看来,一代代文艺工作者通过塑造经典,把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保留住。
近年来,反映时代、反映人民的文学精品层出不穷,比如作家梁晓声以平民视角全景式展示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长篇小说《人世间》;天津作家王松多年深入基层、扎根农村,创作出的乡村振兴主题长篇小说《暖夏》;从主旋律创作中找到新的视角和生机,写出了新时代乡村巨变的河北作协主席关仁山的《白洋淀上》,等等。不只文学作品,近年来围绕着重大主题影视创作也取得了非常多的亮点,《大江大河》《山海情》《觉醒年代》《守岛人》《革命者》《长津湖》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无论是在艺术成就、社会口碑还是市场效益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部优秀的重大主题影视作品如何打动人心,尤其打动年轻人,说到底就是真心、真情、真感动。”导演张永新谈到,当时《觉醒年代》播出后,观众中00后、90后的年轻人占比约在67%以上。在他看来,讲述1915年到1921年的党史题材的剧集,没有戏剧抢点的故事却能够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就是因为剧集的“真”,真情、真实。
导演黄建新说,重大主题影视创作要有人民情怀,心里要装着普通人,要找到跟普通人之间更深刻的关联,“从《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这十几年重大主题影视创作上,一直都在贯穿着这种人民情怀,尤其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拍摄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拍的几乎都是普通人的故事。”他认为,重大主题影视创作距离观众并不遥远,对于国家情感的表达要让普通观众得到心灵的共振,才能真正体现人民情怀。(河北日报记者田恬)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