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珊:“我用一生守护你”
张鹤珊:“我用一生守护你”
扫码阅读手机版
“鹤”舞长城,“珊”海相约——
张鹤珊:“我用一生守护你”
张鹤珊在秦皇岛城子峪长城上巡护。(资料片) 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阅读提示
7月5日上午,京津冀长城协同保护利用联合协定签约仪式在线上举行,标志着三地长城保护事业迈向新征程。1984年7月5日,《北京晚报》联合相关单位发起“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活动引发全社会极大热情,将保护长城与热爱中华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界掀起了保护长城、宣传长城的文化热潮。几十年来,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出优秀的长城保护者,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城子峪村长城保护员张鹤珊就是其中的一员。不久前,他被授予全国第四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荣誉称号。
“鹤”舞长城,“珊”海相约。张鹤珊已经守护长城整整44年了。
44年来,他在长城上步行的里程可绕地球三圈半多,光是胶鞋就穿坏了四百多双。他执拗的坚持,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长城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网友们,这一段长城啊,就是咱城子峪长城,可真是美啊……”6月11日,67岁的张鹤珊站在镜头前,这位天天走长城的农民“老张头”,这次走上了“云”说长城!
借助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考古青年志愿服务队携带的直播设备,老张头开始尝试通过网络向网友们讲述长城和长城沿线古村落的故事。短短一个小时的直播,雄伟的长城、神奇的传说以及那些守护长城的点点滴滴,在张鹤珊的讲述中变得鲜活起来……
当天,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遥远的兰州,由国家文物局指导评选的全国第四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名单正式公布,张鹤珊光荣入选。
“44年来我就干了一件很普通的事——尽自己所能保护好长城,把长城精神弘扬出去。能干好这个,我已经很满足啦。”交谈中,老张头拍着他身上印着“长城保护”的衣服,笑呵呵地说。
“长城活地图”——这是张鹤珊的微信名,也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如果说万里长城是一部历史音符谱写出的乐章,那么秦皇岛市海港区境内的长城段落,无疑是乐章中的华彩部分。沿线的关、口、楼等建筑,形式多样且独特,保存状况较好,被誉为“长城博物馆”和“明代长城活化石”。近年,经过更加细致地保护和勘探,海港区长城在地形图上清晰地呈现出一道“几”字形,绵延万里的长城在这里拐了个弯儿,昂首奔向茫茫沧海……
张鹤珊就出生在这片长城脚下,从小听老人讲长城的故事,这里也写满了他儿时与小伙伴嬉戏玩耍的记忆。“那时候啊,谁也不知道这长城有多大的价值,虽然朝夕相处,可都没把它当回事儿。但是我总觉得,这长城不能就这么样啊,特别是看到有些地段的砖石建筑风化得厉害,心里很不得劲儿……”张鹤珊告诉记者,1978年,他曾在长城黑家楼发现一块石碑,但后来再上黑家楼时,却发现石碑已不翼而飞。“这事给我触动很大,我开始萌生要保护村子附近长城的念头。”
从那时起,张鹤珊便自发踏上了长城保护之路——
一块块青灰色的砖,被他重新搬回到城墙上;四散的垃圾,被他一个个捡起带下山;“到此一游”的字迹,也被他想方设法地擦掉;针对驴友冒险爬长城,他想出主动“报备”的法子……
冬天,踏雪上山,他从山梁上滚落到山沟里;夏天,荆棘在身上划过,火辣辣地疼;遇上过碗口粗的大蛇,碰到过马蜂窝,脸被蜇了肿得像馒头,眼睛肿成一条缝……
与身体的劳累痛楚相比,最让他难受的是乡亲们的不理解。“那些年啊,他们说我是‘闲事篓子’。”回忆起当年的遭遇,张鹤珊慢慢打开话匣子。古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长城沿线地带大都贫穷落后,也不适宜庄稼生长,村民们时常会到长城上放羊,到长城墙根下翻蝎子、挖药材,渐渐还成了当地村民主要的副业。张鹤珊保护长城,无疑是断了村民们的财路,引发不满。
有人偷偷下了“铁套子”,老张头的左脚腕被勒得鲜血淋漓,差点骨折。闺女上高中凑不够学费,他走东家串西家,没人肯相助,甚至还在背后说:“天天守着城楼子,就像是他家的一样,咋不管城楼子借钱去?”
“长城不是我家的,但谁要动它一块砖也不成!”
任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抚摸着深深的伤痕,张鹤珊没有多说什么,也没有丝毫退却。他照样早出晚归巡守长城,44年来,他在长城上步行的里程可绕地球三圈半多,光是胶鞋就穿坏了四百多双。正是这种执拗的坚持,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长城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997年,张鹤珊成为中国长城学会的首位农民会员。2003年,当时的抚宁县在全国率先实行长城保护员制度,张鹤珊成为长城保护员,得以正式“上岗”,负责董家口至平顶峪约10公里的长城巡视。他奔走呼吁,和有关部门一起避免了辽宁通河北的公路和秦皇岛市的环长城旅游公路设计线路破坏长城遗址的发生。2003年11月,长城保护员制度向全国推广,并被写入随后颁布的《长城保护条例》。2007年,作为长城保护员的先进代表,张鹤珊参加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表彰大会,获“文物保护特别奖”……
长城,作为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法规保护和民间守护,是相辅相成的。如今,伴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长城点段被人们熟知,许多保护措施和先进理念也被引入保护机制中。如今,张鹤珊已成为民间保护长城的标志性人物,其事迹也成为民间文物保护的成功典范。他整理出长城考察笔记和故事传说20多万字,并结合自身巡护经验积极提出合理科学的长城保护意见和建议,为长城保护和旅游开发“鼓与呼”。
如今,城子峪村附近一些生态风貌保存完好的长城点段已开发成旅游景区,四方游客慕名而来,当地旅游和餐饮业有了很大发展,村民们也纷纷办起农家乐。一筐筐绿色无污染的野菜、一只只家养的土鸡、一群群山羊给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日子富裕了,乡亲们越来越认可张鹤珊的观点,也逐渐理解了他的初衷。
张鹤珊还把自家院子改建为长城保护站,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找上门来,请他做长城导游,许多专家学者来向这个长城“土专家”请教有关长城的问题,甚至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等国的游客也慕名来到他家里,听他讲长城故事。而今,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长城文化,张鹤珊更是“老夫聊发少年狂”,开设个人抖音账号,通过短视频和不定期直播跟粉丝们分享自己巡护长城见闻……
“只要腿脚还行,我这辈子会一直走下去,用一生守护长城。”
一把防身镰刀、一只装垃圾的编织袋,张鹤珊从年轻小伙儿变成了老张头。岁月让他对长城的感情越来越浓;崎岖山路上,他的脚步愈发坚定——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当年筑守长城的‘义乌兵’的后代,当年老祖宗不远千里而来,就是为了修长城保家国,做到了落地生根、世世代代不后退。而今,我们得以自己的方式,响应时代号召,继续守护万里长城。这是文化的传承,更是精神的传承。”(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