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调查|让网络空间更“清朗”
扫码阅读手机版
【阅读提示】
网上谣言“一张嘴”,线下辟谣“跑断腿”;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丛生;后台“算法”精准营销“杀熟”;读不完的App用户协议到处是“坑”……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它早已真实介入了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通过网络,信息可以秒速扩散,呈现出几何级的放大效应,但与此同时,各种网络乱象也相伴而生。
4月28日,微博展示用户“IP属地”,开放评论展示发评IP属地小尾巴功能以及上线“个人主页一级页面展示IP属地”功能,其目的是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透明。
为让网络环境更“清朗”,近期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和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相继开展行动或发出新规,重点开展打击网络谣言、打击网络直播和短视频领域乱象、算法综合治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等任务,集中整治各类网络乱象,治理网络生态,维护亿万网民合法权益。
4月27日,晋州市开展了以“携手参与网络举报,共同抵制网络谣言”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图自网信晋州公众号
寻根溯源,治理网络谣言
近日,承德隆化县一则消息在当地微信朋友圈和家长群被大量转发。
“紧急寻找:哪位家长认识这个娃娃,在康居路口被车碰了。在县医院急救,找不到家长,看到请转发,急找家长!”
消息配着一张图片,图片中小男孩躺在病床上紧闭双眼,口鼻处戴着氧气罩。
隆化县委网信办立即与一体化机制成员单位联系核实,经与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卫健部门了解情况后,核实此消息为谣言,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此,隆化县委网信办提醒,造谣和传谣属于违法行为。请广大网友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维护网络空间风清气正。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谣言是广大网民最深恶痛绝的网络乱象之一。
近年来,网络谣言年年打击,却年年泛滥,每逢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社会热点、重要国际事件,都会出现各种谣言信息。从“胡编乱造”到“深度伪造”,从杜撰各类内幕小道消息到冒充专家发布权威解读,新花样、新套路层出不穷。为什么屡打不绝?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网络谣言的“根”,光忙着事后的“惩”,忽视了源头的“治”。
疫情期间,廊坊市共向公安部门移交线索12起,教育训诫38人,行政拘留1人;同时进一步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制定发布了《关于规范疫情期间网络信息传播秩序的通告》,持续引导广大网民和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坚持文明上网用网,提高信息甄别能力,自觉抵制网络谣言,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盛荣华近日在发布会上介绍,2022年将开展“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全面清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生科普等领域的谣言信息,打上标签、做出明示。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敏感领域、敏感事件产生的各种信息加强识别;对影响大、传播广的无权威来源的信息及时查证。建立溯源机制,对首发、多发、情节严重的平台和账号,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建立健全治理网络谣言工作机制。
业内人士认为,本次打击网络谣言从惩治源头入手,可谓意义重大。一方面,有利于及时锁定人,对造谣、传谣行为第一时间调查取证,并确定谣言的成因;另一方面,有助于迅速解决事,明晰传播轨迹,尽早采取措施加以干预,治未病、防未然,最大限度降低谣言的负面影响。
直播、短视频清理“色、丑、怪、假、俗、赌”
近日,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博等互联网公司上线“IP地址归属地显示功能”,其中境内账号在发布内容的时候会显示到省,境外账号则展示到国家。并且,显示的IP属地是运营商提供的信息,用户是无法主动开启或关闭相关展示。
一些标注在境外的直播账号IP属地显示广州、深圳等地,一下子原形显露。
“家人们,专享福利1元抢购,史上最便宜仅上架100件,原价1999元最后10秒仅售99元……”没时间出去逛街扫货,闲暇时刷刷直播间,在主播极具煽动性的话术之下“冲动下单”成为不少网友“买买买”的新途径。
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发展迅速,呈现出很强的创新性、互动性,受到网民的欢迎,但同时也出现了虚假宣传、色情低俗、恶意炒作、高额打赏等乱象。
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有媒体曝光昆明市某公司在网络直播平台销售翡翠涉嫌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问题,腾冲市某珠宝行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进行翡翠原石交易涉嫌虚假宣传、设置价格欺诈陷阱欺骗消费者问题。
云南省从3月16日起在全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网络直播平台和玉石市场,依法严肃查处网络直播营销、玉石市场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破坏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
近年来,网络直播、短视频蓬勃发展,相关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已达6.35亿人。然而,网络直播、短视频在越来越火爆的同时,内容上却鱼龙混杂,有时甚至成为不良信息滋生传播的“重灾区”。
比如,有的恶搞调侃,导向存在明显偏差;有的拼尺度,以色情低俗内容吸引眼球;有的斗富炫富,宣扬奢靡生活和拜金主义;有的直播虐杀动物、聚众斗殴、飙酒等暴力、猎奇和违法有害内容……虽然这些不是行业主流,但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却需要整个社会买单,危害不容小觑。
据了解,今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把“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列为10项重点任务之首,回应了社会关切,也引发亿万网民的期待。
据介绍,“清朗·打击网络直播、短视频领域乱象”专项行动,将全面清理“色、丑、怪、假、俗、赌”等各类违法违规直播和短视频;从严整治激情打赏、高额打赏、诱导打赏、未成年人打赏等行为;坚决遏制借未成年人牟利,通过直播、短视频打造“网红儿童”等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现象;全面整治劣迹艺人违规复出、被封账号违规复活;严惩偷拍跟拍、搭讪骚扰、虚构自杀等各类无底线蹭流量,进行违规变现行为;坚决整治直播间营造虚假人气、虚假带货量,短视频账号营造虚假流量等行为;严厉打击通过炮制低俗情感剧情,收割老年人流量,实施营销诈骗。
为牟利打造“网红儿童”是在“坑娃”
年仅3岁的孩子被父母喂到70斤,5岁的小女孩面对镜头向大家介绍如何化妆……稚嫩的孩童做着与年龄不符的动作,部分“晒娃”逐渐畸形化。而这背后或存在“利益链”,不少爆火账号签约MCN公司。
在一些直播、短视频平台上,类似这样的“网红儿童”账号越来越多,粉丝从几万到上千万不等。其中,大多以记录孩子的日常生活为主。但随着同质内容的增多,不少账号开始“另辟蹊径”,出现了吃播、美妆穿搭、演绎剧情段子等模式,甚至一些家长故意给宝宝喂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拍摄宝宝表情取悦观众,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日前,整治MCN机构信息内容乱象,被列为国家网信办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十个重点任务之一。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严厉批评MCN机构造舆论、蹭热点,为牟利打造“网红儿童”等乱象,他同时透露,国家网信办在调研基础上,正在研究制定MCN机构信息内容管理规范,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将发布施行。
MCN机构是为网红和所谓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制作、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服务的各类机构总称。MCN机构在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领域,业务类型广,动员能力强,社会影响大。
据初步统计,几家头部的网站平台,拥有100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大约有40%都是由MCN机构签约的。以某重点平台为例,这个平台入驻的MCN机构旗下账号超过30万个,年均生产信息超过3300万条。可以说MCN机构对信息内容业务活动影响巨大,它的活动是否规范,直接影响了互联网信息呈现的健康与否,也直接关系到网络生态状况。
据了解,今年专项行动将集中整治MCN机构及其旗下账号炮制蹭炒舆论热点、引发群体对立、欺骗误导网民、发布三俗信息、利用未成年人谋利等违法违规行为。督促重点网站平台建立MCN机构分级管理制度,通过平台MCN机构入驻协议,明确MCN机构信息内容业务活动标准和责任,加强日常监管,定期开展培训,加强信息披露,建立专门举报受理渠道,强化违规处置。
规范MCN机构与信息内容有关的业务活动,专项行动将从平台管理、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三方面有机结合。
专家指出,在“放”与“管”中把握分寸,既要提供容错空间,也要划定制度红线,提升治理效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从野蛮生长到规范专业,期待网红经济能够穿过喧嚣,多方主体都成为经济发展的贡献者、新兴业态的获益者,共同拥有一个可及的明朗未来。
随意推送弹窗属于“滥用算法”
网络购物会泄露个人消费偏好;购买理财、保险等会导致个人资产信息泄露;打车会泄露地理位置及行踪……计算机通过数据分析和聚合可以完整地刻画出一个人的完整画像,比如资产状况、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消费偏好、单位信息甚至每天的行踪轨迹。
“最了解你的人,原来是网络。”越来越多的网友发现,所谓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正在全面掌握自己的个人信息。
4月8日,中央网信办牵头开展“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将深入排查整改互联网企业平台算法安全问题。
对普通用户来说,算法这个名称似乎有点“高大上”,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几乎都会毫无察觉地进入算法控制的“射程”。
所谓的算法推荐技术,是指应用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等算法技术向用户提供信息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算法作为工具不像一些平台强调的中立、无害,相反在流量大棒的指引下成了收割用户的手段。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与互联网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有七成受访者感到算法能获取自己的喜好、兴趣从而“算计”自己,近五成受访者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在此之前,一些机构过度向用户索取信息,有意无意地搜集信息。当这些信息被聚合在一起,危害轻一点的,是可以针对用户精准营销用来杀熟;如果这些信息被贩卖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数据也会成为“凶器”,这大概也是近年来许多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屡屡能够得手的一个原因。
甚至网络上跳出来的一个莫名其妙的弹窗,也应用了算法推荐技术。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公布《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不得推送《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的违法和不良信息,特别是恶意炒作娱乐八卦、绯闻隐私、奢靡炫富、审丑扮丑等违背公序良俗内容。
征求意见稿指出,弹窗推送新闻信息,不得超范围转载,不得歪曲、篡改标题原意和内容。保障用户权益,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者影响用户关闭弹窗,确保每条弹窗信息明确显示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身份。不得滥用算法,针对未成年用户进行画像,向未成年用户推送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信息。
据介绍,“清朗·2022年算法综合治理”专项行动,正是落实《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关于互联网企业平台的算法主体责任和系列管理要求,督促重点互联网企业平台整改算法不合理应用带来的“信息茧房”“算法歧视”等问题,积极利用算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河北日报记者袁伟华、赵泽众)
相关
重拳出击净化未成年人上网环境
对于不少中小学生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假期跟以前相比变化很大:作业少了,课外班停了,网络游戏也受限制了,孩子们客观上阅读、参加户外锻炼的时间更多了。
事实上,不少家长都坦言,网络时代,自己其实并不反对孩子接触游戏,但感到可怕的是游戏给孩子带来的视听刺激和心理满足会占据他们太多精力,自制力差的孩子往往沉迷其中。
“有的同学会用家长的身份证注册,网上也有人卖‘破解版防沉迷软件’,可以将限制游戏时间的程序破解。”有小学生向记者透露。
不久前,有电商平台商户被查出违规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网络游戏账号,以规避“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系统”监管,引发社会对相关监管措施能否真正落地见效的担忧。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平台监管,以法治手段为青少年提供干净、清朗的网络环境,是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为破解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难题,各地各部门相互配合牢牢“筑起”防线。
2021年8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通知,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做出严格缩减,要求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及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其他时间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
北京、上海“扫黄打非”部门对不履行实名验证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作出行政处罚;江苏查办南京“9·30”非法出租游戏账号案,抓获犯罪嫌疑人40余名;河北检察机关今年1月17日至3月1日开展专项活动,通过公益诉讼监督,及时查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设置电子游戏设备的游艺娱乐场所违规接待未成年人问题,并通过向文化行政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推动问题场所治理。
当然,也有青少年坦言,玩游戏的时间虽然大大减少,但是对其他网络娱乐项目的热情一时难以消退。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加之青少年自身分辨力、自制力尚不成熟,在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沉迷“饭圈”追星、手机游戏、短视频直播等,有的甚至参与网络色情、赌博等违法活动,还有些成为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的受害者。
针对这一问题,近一段时间,各有关部门综合施策,重拳整治涉未成年人上网乱象。不久前,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增设网络保护专章,明确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服务提供者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仍将继续开展,着力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安全干净的网络环境,重点清理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妨碍青少年上网学习的不良信息,重点整治涉未成年人网络乱象;督促网站平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青少年模式,一系列有力举措有效改善了青少年的上网环境,引导未成年人科学用网、健康上网。(文/河北日报记者袁伟华、赵泽众)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