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骆驼湾一家人:2012,总书记来到我们家

2022-05-05 05:32:05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编者按

新时代塑造着我们的共同记忆。

脱贫攻坚、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治理、疫情防控……一个个热词,标志出十年前行的节点和轨迹。

走过十年,每个家庭和个人都留下了属于各自的故事——阜平大山里的幼童已是少年,梦想含苞待放;迁出北京的商户来到河北,续写创业之路……这些时代的细节,勾画着百姓的期待和希望。

分享共同记忆里的不同精彩,本栏目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十年·见证”,希望从一线工作者和普通百姓的亲历中,与读者一起感受新时代里每个奋斗者带给我们的力量。

2020年12月19日,顾宝青一家人在老房子前合影。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阅读提示】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走进阜平县骆驼湾村贫困户唐荣斌的家。

广为人知的那张照片上,总书记在土炕上熟练地盘起腿,和唐荣斌、顾宝青老两口拉起家常。老两口4岁的孙子唐孝亿瞪着一双懵懂的眼睛,两脚抵在火盆上。

十年一晃。

2021年,骆驼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长到17480元,增长17.4倍。我们把目光聚焦顾宝青一家人身上,看看那个2012年,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1

村里变了样儿

木挑梁、小皮檐、花格窗、青瓦黄墙,错落的太行民居依山而建,圆石头垒院墙,青石板铺地上,“不敢想,一点不敢想,俺骆驼湾有一天能变这样。”75岁的顾宝青大笑着说。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踏雪来到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走进阜平县骆驼湾村贫困户唐荣斌的家。

广为人知的那张照片上,总书记在土炕上熟练地盘起了腿,和唐荣斌、顾宝青老两口拉起了家常。老两口4岁的孙子唐孝亿瞪着一双懵懂的眼睛,两脚抵在火盆上。

当年总书记到访过的顾宝青家,后来被命名为骆驼湾村旅游景点中的一号院。这套房子共三间,总书记和顾宝青夫妇围炉而坐的那间,灶台连着炕,因为总是烧火做饭,屋顶的梁都熏黑了。

这套小院是石头和泥土垒成的,因为地方有限,夏天就得把锅支到院子里做饭,“要不然一烧炕,晚上就没法睡了。”顾宝青回忆。

“这房是俺公公盖的,从我嫁过来,几代人就一直住那三间土坯房。后来有了孩子,俺们一家7口人挤在这三间土坯房。因为穷,一直到俺家小子结婚,都没钱另盖新房。”顾宝青说起那些年的光景,禁不住叹口气。

2012年前的骆驼湾村,属于全国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深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200多户的骆驼湾,家家户户都不富裕,2012年,全村608人,贫困人口428人。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考察扶贫工作,同乡亲们一起商量脱贫致富之策,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

从那时起,骆驼湾村迎来巨变。

2015年起,阜平县骆驼湾村启动住房改造提升工程,每户每平方米只出530元钱,其余的全部由政府补贴——盖新房!

顾宝青搬到了相距不远的一处两层小楼上,“新房子通了地暖,有了自来水,还有能冲水的厕所和专门的厨房,自从住进这儿,真是睡觉都能笑醒。”

除了房子,骆驼湾的村貌也有了新模样。

老话说:山高沟深骆驼湾。

骆驼湾路难走、人难进在当地是出了名的。

2013年前,骆驼湾村只有一条3.5米宽的水泥路。

顾宝青的儿子唐俊峰每次开车回村都会被烂石头托底。“那简直就不叫路。”唐俊峰说,没买车前,他去北京打工,要先徒步4公里到乡政府,再坐车到县汽车站,然后倒车去定州,从这儿换乘火车到北京,“现在,通县城的公交车一小时一班。”

如今,骆驼湾修通了长5.2公里、宽12米的二级路,连通382省道,游客的车可以直接开到村里,唐俊峰回家也更方便。

2018年5月,骆驼湾村民居改造全部完工,道路、绿化等公共设施紧随其后。

“不光路好了,村里有了专职保洁员,已经和城里没啥两样。”唐俊峰说,他的老宅也进行了翻新,足有130平方米,“以前拼命想出去,现在,隔一段不回村看看,还怪想哩。”

2020年12月13日,唐孝亿在骆驼湾。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2

手里有了钱

顾宝青每天挺忙,“我一个月能挣这些钱。”她骄傲地伸出两根指头——这代表着她的工资2100元,这个数字,曾经是她和老伴全年的收入。

顾宝青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在农村,这是既有小棉袄又有人养老的“双保险”。“我现在在村里做保洁,不但不用孩子们养老,自个儿挣的钱还能补贴他们。”顾宝青说。

顾宝青受雇于当地的旅游公司,阜平县国有投资企业阜裕公司与顾家台、骆驼湾两村合作组建了阜平县顾家台骆驼湾旅游公司。旅游公司以每平方米每年100元的价格,租赁当地农户房屋,搞起了乡村旅游。

“一号院就租给了这家公司,我每个月除了工资还有房租,你说我现在阔气不阔气?”尽管,每年要和来骆驼湾的游客和记者讲上很多遍,但现实体会到的生活巨变,依然会让顾宝青说起这事儿就满脸堆笑。

此前,唐俊峰离村打工足足21年。

“谁不知道家好?可在家挣不着钱。”唐俊峰说,他小时候,村里夏秋有点农活忙,到了冬季,除了上山砍柴火,村里常见的就是一群人蹲墙根儿揣手晒太阳。

总书记到骆驼湾考察时,曾品尝过顾宝青家的蒸土豆,那是当时,村里主要的口粮之一。

骆驼湾村九山半水半分田,200多户人家分布在9个自然村,最远的距离中心村7公里。村里除了小块的水浇地之外,剩下的多是用石头垒在山梁上的“薄田”。

“我们7口人才三亩多地,全村都靠天吃饭,这地里啊,就种土豆、玉米,全年的口粮勉强够吃。”顾宝青回忆。

“一年到头窝窝头就土豆,偶尔用玉米换大米、白面,量少,就稀罕着吃。”唐俊峰回忆,因为太穷,唐俊峰18岁就跟着老乡到北京打工,“到搬家公司扛东西,特别辛苦,一个月200来块钱,可顿顿能吃上大馒头。”

直到2011年,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唐俊峰才和爱人回到阜平,在县城做小生意。

“总书记去过我家后,我心里认定,骆驼湾一定会有大变化。”唐俊峰说,那段时间,他总觉得胸口揣着一团火,就差找个方向——回村去干吗呢?

2013年起,省委办公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帮扶,省直工作队吃住在骆驼湾,他们给骆驼湾谋方向找出路,一任接着一任干——大棚拔地而起、特色种植遍山,房子翻新、村貌巨变……

“2013年,根据当时的利好政策,我下决心回村创业。”唐俊峰说,他利用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和大伙儿组建了青松岭养牛合作社。同时,家里的土地被流转出去,一亩地一年也能收入一千元,“还能守着父母照顾他们。”

2021年,骆驼湾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950元增长到17480元,“再也不用为吃作难,也不用为钱作难,这光景啊,忒好。”顾宝青说。

2021年6月3日,绿水青山环抱中的骆驼湾村。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摄

3

人有了精气神儿

要说骆驼湾村这几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唐俊峰略一思索:“肯定得说说村里人的精气神儿。”

2019年,唐俊峰被选举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因为这个工作机会,唐俊峰发现了村里的人们不一样了。

“像我妈,70岁了才找到‘工作’,刚开始在旅游公司当讲解员,摊煎饼,现在负责打扫卫生。跟我妈差不多年纪的老头老太,村里但凡能走动的,多大年纪都抢着‘找工作’。”唐俊峰说,有人去大棚里摘香菇,有人去果树园除草,有人在民宿当保洁,“这种劲头,是村里以前看不着的。”

唐俊峰说,过去,因为常年在外打工,他对外面世界的快节奏和村里的慢节奏差距感受明显,“大家好像适应了这种穷,这种无所事事,反正家家都这么过。而这些年上级扶贫不光扶了村里的收入,还扶了村里人的状态。”

几年下来,骆驼湾拥有20多个旅游业态,村里闲置劳动力几乎都参与到旅游业中,人人都有致富的念想,家家都有要过好日子的安排。

不知不觉中,村里的年轻面孔也逐渐多起来。

“以前只有过年村子里才有点热闹,天南海北的年轻人都回来了嘛。平时,村里不是孩子就是老人。”唐俊峰说,总书记到他家的那天,他和爱人也是在外打工,家里只有两老一小接待总书记。“我一直挺遗憾,要是当时能在村里挣钱,我也能见着总书记。”

村民对骆驼湾充满了希望,哪怕吃点亏,也愿意这个小山村好起来。

2013年,唐俊峰贷款10万元,和其他几户开始搞养殖,他们在村东头租了300多平方米,采购了50头肉牛。“第一年、第二年都是纯投入,第三年才能卖牛看到收益。”可到了2015年,骆驼湾村做美丽乡村提升改造项目,村委会、乡政府和县里几次找到合作社谈,认为合作社养牛会带来环境污染。“说实话,真是割肉一样把肉牛处理了,还赔了一些钱。但是不能因为咱,挡了骆驼湾发展的道儿,丢了村里的脸。”唐俊峰说。

很快,他重新打起精神,买了货车跑起运输,还在阜平县城买房安了家,“总书记说过,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俺骆驼湾人,把这事儿证明了。”

2020年2月,阜平退出贫困县序列,骆驼湾村村口竖起了几个大红字: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我的2022

唐孝亿:一定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2012年12月30日,在唐荣斌家,习近平总书记曾叮嘱老两口,要把孙辈的教育搞好,他说,希望在下一代,下一代要过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

当时4岁的唐孝亿如今已是少年。

我今年14岁了,在阜平县城厢中学读初一。

2012年习爷爷去我们家的时候,我爸妈都在县城打工,两个姐姐在县城念书,我在上幼儿园,放假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村里玩儿。

爷爷家冬天比较冷,你看见那个火盆了吧?我最爱守着它,里面烧的是木头,可暖和呢。

后来,我大一点,为了方便照顾我们姐弟三个,我被爸妈接到县城,到城厢小学念书。

我念小学的时候,我爸在外面跑车,我妈摆摊卖卫生纸,我们家三个孩子都要上学,开销应该很大吧。好在中小学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和学杂费都由国家管,自个儿不用掏钱的。老师说这个政策叫“两免”。

“两免”之外,家庭困难的同学,还能申请“一补”。我们老师会到同学家里去走访,还有宣传材料直接让我们拿给家长,总之每个同学都知道,如果家里困难,就能申请补助。国家给住宿生一个月补助600多块钱,走读生补助300多块钱,保证我们谁也不会因为念不起而不上学。

哦,对了,我上小学时,中午还管饭——还有个政策叫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个同学都能在学校吃免费午餐。也就自个儿花钱买本子、笔。

我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七八个同学申请了贫困补助,等上了中学,班里有9个同学申请贫困补助。我的小学、中学同学,没有一个辍学的。

我念小学高年级之前,都是我妈妈骑车送我,后来到了4年级,我们家从租的房子里搬出来,搬到了现在的家,离学校很近,我就自己上下学。

这个房子是我爸爸妈妈买的,可宽敞呢,我两个姐姐一个房间,我自己一个房间。

那年,我大姐考上了大学,二姐念中学,家里花钱的地方多起来,我觉得我爸妈可辛苦呢。我爸说了,不管多累,他都会供我们上学。习爷爷不是说嘛,要过好生活,首先得有文化。

我觉得有文化,就是好好学习呗。

去年我小升初考试,考了190名,我不知道一共多少人参加考试,俺妈去开家长会,说我考得还行。我最喜欢数学,因为数学很直接。语文我就掌握不好,为什么一件事可以有那么多表达方法?

我现在每天坐公交车去上学,15分钟就能到。我爸说,他小时候念书,得走一个多小时。初中的知识要比小学的多多了,比如历史,就挺有意思,我知道了新中国是怎么来的。

我现在只有放假的时候回村里去,每次我回去,都发现村里有新变化,尤其是厕所,以前我觉得可脏可臭哩,现在好了,和县城没啥区别。

回到骆驼湾,一去一号院,总有游客问我问题,很多跟你问的差不多:当时的事你还记得什么啊,你紧张吗……还有人要和我拍照片。但是我不会烦,因为我想告诉他们村里变好了,这样游客会更多,我们村就更好。

也总有人问我,长大了理想是什么?

我还没有理想。我学的东西还不够多,我不知道以后会喜欢什么,可能要多学一点才会知道。

今年,我大姐大学就要毕业了,她现在在县城一家奶茶店勤工俭学,将来,她想当一名政治老师。我二姐读高一,她成绩比我好。我妈给人家看小孩,我爸也在外头忙着挣钱。

你看,我们全家人,包括我奶奶,都很努力在挣钱,所以我也得努力。我爸说,他小时候不懂的问题,都不知道问谁,可现在我不会的问题,能用手机查,还能跟着ipad学很多新鲜东西。悄悄告诉你,偶尔我也被允许打会儿游戏。

我现在快一米六了,正在长大,将来,我要过更好的生活,也一定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口述/唐孝亿 整理/河北日报记者白云)

责任编辑:张云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