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故事 | 杨文志:父亲的赤子之心
红色家风故事 | 杨文志:父亲的赤子之心
扫码阅读手机版
我的父亲叫杨树森,1928年出生在石家庄市鹿泉西杨庄村,8岁即学习《百家姓》《三字经》等。1942年秋,14岁的他成为村里第一名共产党员。
父亲曾是西杨庄、段庄、西薛庄“三庄”的教书先生。教学内容有语文和算术,都是八路军编写的。学生放学后不敢将课本带回家,怕被日本人发现,每天都要藏在村外北山坡上的墙洞里。那时父亲利用小学教师的身份,组织学生扛着红缨枪、背着木砍刀,高唱抗日救国歌曲,带领本村及邻村的群众袭扰日寇据点、破拆正太铁路上安段,积极开展敌后斗争。同时组织群众参加攻打获鹿城、解放石家庄的支前队伍。
父亲开始是南小区(杨庄、段庄、薛庄、谷家峪、胡申铺)支委,负责区内党员的工作。当时党员的身份不便公开,父亲就将区内党员的入党申请书、照片、有关文书等藏在村北山石墙上的石洞里。
1948年,父亲调到土门区,负责区委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是在城关区当秘书,后又调到财政科。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又被调至北白砂乡任指导员,后担任李村公社副书记。1962年,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决然地回乡支援农村建设。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父亲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里,用三瓮铜钱和一棵古槐树,换回村里第一台变压器,从此,电灯照亮了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他联系二叔,争取资助,修建了宽阔平缓的进出村大道;他联系侄儿,筹资为村里安装自来水管,使全村吃“旱井水”的日子成为历史……
在父亲的影响下,二叔20岁入党,从获鹿县(现鹿泉区)运输公司经理职位退休,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了一生。三叔18岁报国参军,并且火线入党,复转回乡后,为建设新农村作出突出贡献。
2014年“七一”前夕,鹿泉市委派人慰问抗战时期的老党员,80多岁的父亲乐呵呵地说:“现在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头儿了,不能为党作啥贡献啦,还麻烦组织来看我。”
父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用一颗赤子之心感染、影响、带动着我们全家、全村。
(作者杨文志,工作单位:石家庄市鹿泉区人民法院)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