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罕见病患者也有“春天”
关注 | 罕见病患者也有“春天”
扫码阅读手机版
建立诊疗协作网 培养专业诊疗人才 更多“孤儿药”纳入医保
罕见病患者也有“春天”
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公布74种新药进医保,广受关注的“天价救命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位列其中。在经过8轮谈判后,该药以3.3万元每针的“地板价”进入新版医保药品目录,这让不少患者看到了希望。(资料图)新华社发 商海春作
“我的病虽然罕见,但确诊还算及时,现在控制得不错”“我儿子有救了,他这种病的用药终于被纳入医保了”“现在,我和主治医生都成了‘一家人’,只要有不舒服了都是第一时间给他打电话咨询”……今年2月28日,是第15个国际罕见病日。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罕见病诊疗领域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但受到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支持,罕见病患者的“春天”已经到来。
保障“良方”,破解罕见病患者用药难
“孩子终于有救了!”近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病房,一名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完成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首针注射后,他的爸爸激动得直掉眼泪。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类由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变性导致肌无力、肌萎缩的疾病,属于罕见病。
病罕见,药更“罕见”。“当前,被人们寄予希望的‘特效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是全球首个SMA精准靶向治疗药物。”河北医大二院小儿内科副主任王秀霞说,但是近70万一针的价格,让绝大多数患者及其家庭望尘莫及。
“罕见病治疗困境是多方面的。”省药学会罕见病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医大二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张松筠分析说,一是根本没有治疗药物,全球约7000种罕见病,仅有不足5%有治疗药物;二是即使有药,但有的药物尚未在国内上市,患者很难买到,也有一些药物虽在国内上市了,但价格昂贵根本用不起。
为了破解罕见病患者用药难题,近年来,我国在罕见病用药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鼓励罕见病药物的引进、研发和生产,加快注册审评审批。将扶持“孤儿药”纳入“十三五”深化医改的重点任务,2019年3月1日起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参照抗癌药对进口环节减按3%征收增值税,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针对患者买不到、用不起治疗用药现状,国家不断调整医保目录的罕见病用药,2021年12月3日公布的调整结果中又增加了诺西那生钠等7种药品……
基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统计的我国已注册的87种罕见病适应症药物,国家医保目录覆盖范围已超过60%。2021年的医保目录谈判,则实现了高值罕见病药物在国家医保目录中的“零突破”。
“经过‘灵魂砍价’,诺西那生钠的价格也从原来近70万一针下降到3.3万元一针。”王秀霞说,加之,通过医保报销、补充商业险、医疗救助等方式,患者实际负担费用下降到每针一万多元。对我国SMA患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要保障罕见病患者的用药问题,我们还要寻求更多‘良方’。”据介绍,目前,大部分罕见病患者仍面临或无药可治,或难以负担高额罕见病用药。因此,探索建立罕见病用药保障机制,整合医疗保障、社会救助、慈善帮扶等资源,实施综合保障,是未来罕见病用药保障的方向。
“组团”协作,提升罕见病整体诊疗水平
治疗要对症下药,首先要明确病因,及时确诊。然而,由于罕见病发病率低,普通医生平时很少遇到,加上相关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不足,医生独立确诊罕见病的难度很大,误诊、漏诊现象严重。
基于此,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建了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将324家罕见病诊疗能力较强、诊疗病例较多的医院纳入了该网络。“组建这一网络,就是要畅通完善的协作机制,对罕见病患者进行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提供较为高效的诊疗服务。”张松筠说,协作网还承担远程会诊、罕见病知识培训和公众科普宣传等任务。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省卫生健康委也公布了河北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建设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16家医院,组建了河北省罕见病诊疗协作网。河北医大二院是河北省的省级牵头医院。
据介绍,在这一网络中,协作网成员医院要按照国家罕见病患者登记制度,及时把诊治的罕见病患者相关信息录入登记系统,逐步实现病例信息采集汇总。
为了提升医院罕见病整体诊疗水平,河北医大二院成立了院内罕见病诊疗协作组,建立了罕见病管理制度,以优化就诊流程,畅通科室间沟通机制。同时,还组建了卟啉病、溶酶体贮积症等病种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通过整合医院各科资源和优势,给罕见病患者提供最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具体到卟啉病MDT团队,由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皮肤性病科、疼痛科、血液透析科、妇科、生殖医学科、免疫风湿科、泌尿外科、药学部、特检科、医学影像科等15个专业共同参与组成。”张松筠说,这样,患者可享受多学科专家“一站式”服务,医生也能通过病例提高对罕见病的认识。
前不久,一位首次腹痛发作的患者来河北医大二院看病时,急诊科医生做出初步诊断后,及时将其转入了内分泌科。很快,这位患者被确诊为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急诊科医生非常了不起。”张松筠激动地说,一是患者首次发病就被确诊,相比之前那些反复发作多次、辗转多地多家医院无法确诊的患者来说,是幸运的。二是急诊科医生对卟啉病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也说明近几年医院在罕见病诊疗方面整体水平提升。
一直以来,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点都是放在常见病、多发病上,而忽视了罕见病。为了解决罕见病诊疗人才短缺问题,从2019年开始,河北医科大学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罕见病选修课,今年还将罕见病通史教育列入了大三医学生所学内容。河北医大二院罕见病专家团队专门编写了罕见病教材。
爱心助力,温暖罕见病患者求医路
“这次,我想给大家讲讲我对卟啉病发病机制、检测、治疗与预防发作等方面的一些最新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国际罕见病日前夕,张松筠组织自己管理的卟啉病患者,开展了一次患教活动。
卟啉病一直是张松筠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每年,她都会组织卟啉病患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大家分享这一类疾病的诊断与家系筛查、治疗过程中注意事项、国内有无特异药物等相关内容和知识。
像这样的罕见病宣传活动,在河北医大二院经常举行。“活动中,我们既能掌握罕见病治疗新进展和防治知识,也认识了不少病友。”一位罕见病患者告诉笔者,这样既能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又可以与病友沟通交流,大大增加了他们战胜病魔的信心。
对罕见病患者及家庭的关爱,仅有国家诊疗体系和保障政策远远不够,还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据介绍,近年来,一些罕见病社会组织纷纷建立,如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等,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通过提供医疗救助、鼓励患者成长、培养专业人才等方式,参与罕见病的救治与心理关怀。
点滴关爱,带给罕见病患者生的希望。有一次,一名徐州的卟啉病患者辗转多家医院后,经别人介绍来到河北医大二院就诊。“当时,这名患者病情特别严重,急需‘特效药’。”张松筠至今记忆犹新,可这种药医院里没有,其他地方也根本买不到,“但我知道,一名上海患者手里有两支没有用完的药,且他的病情暂时平稳。当接到求救电话后,上海患者立即答应。”
“这些让人倍感温暖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我身边发生。”张松筠接着说,她的一名来自山东农村的卟啉病患者在住院期间,病情非常严重,可家里根本无力负担高昂的医药费,同病房病友的家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积极主动帮其通过某平台募集资金。“那次,包括我们科室医生在内的很多人都伸出了援手,共同募捐,解决了患者燃眉之急。”
据了解,我国罕见病患者超过2000万人,每年新出生的罕见病患儿超过20万。“不能让医学‘孤儿’,成为社会‘孤儿’。”张松筠说,罕见病患者也许就在你我的身边,让我们携手努力,多一份包容,多一份关爱,带给他们快乐和生活的希望。(河北日报记者 张淑会 通讯员 迟秀梅)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