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风|赤光(报告文学)
太行风|赤光(报告文学)
扫码阅读手机版
布里留法工艺学校旧址 河北日报记者高珊摄
从保定市出发,一路向东南。三十多公里,进入高阳县。
出高阳县城,继续向东南。六七公里处,便是一个青青翠翠的村落——布里。
布里的“布”,恰与“布尔什维克”(俄语,共产党)的第一个字相同。
莫非,这是历史老人在冥冥之中的刻意安排?
育德中学旧址 河北日报资料片
一
1917年夏天的一个午后。
烈日炎炎,蝉鸣喧天。在通向布里村的田间小路上,颠簸着一辆豪华宽敞的蓝色篷布马车。车上那个瘦小却精壮的中年人,就是李石曾。
李石曾,1881年5月生,高阳县庞口村人。其父李鸿藻,曾任晚清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他熟读诗书,国学根底深厚。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19岁的他决心学习军事,师夷长技以制夷。
1902年,在李鸿章推荐下,他赴法国留学。因为身材瘦弱矮小,改学农学,重点从事大豆研究。
1908年3月,李石曾在巴黎近郊创办了一家豆腐工厂,因此获得“豆腐博士”的雅号。同时,他还在巴黎蒙帕纳斯大街开设了第一家中国餐馆,取名“中华饭店”。
生意红火。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李石曾先后从高阳老家招聘了三批打工者,将他们带到法国。1910年8月,在巴黎的高阳农民工已有40多人。这些人都是工学兼顾,业余时间学习中文、法文以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
1912年初,李石曾和蔡元培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其目的是鼓励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节俭苦学的精神赴法留学,从而引进西方文明,改良中国社会。经过几年的“以工兼学”实践,李石曾提出了“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宗旨。
这,就是“勤工俭学”的由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受严重的战火侵袭,中国向法国派遣了十几万战地华工。中法教育界人士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华工进行教育,于是在李石曾、蔡元培、吴玉章等人的组织下,1916年在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并创办了华工学校。
李石曾此次回乡,正是为了筹备留法勤工俭学之事。
他没有回老家,而是径直来到了布里村,专程拜访北京大学庶务科长、老同盟会会员段子均。段子均因为参与谋刺袁世凯,反对帝党活动,此时正隐居家乡。
李石曾原计划在保定育德中学开办留法预备班,没料到和段子均深入交谈之后,临时决定首先在布里村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独一无二的“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当夜,两人就在段子均家写就了致北洋政府教育部的呈请。
于是,留法勤工俭学之风就从布里——这个北方偏辟的乡间小村迅即吹向全国,拉开了一场时代大剧的序幕……
在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革命家中,当属蔡和森和向警予与布里村缘分最深吧。
1918年6月,蔡和森受湖南新民学会的委托,前往北京联系赴法勤工俭学事宜。杨开慧的父亲杨怀中先生,时任北京大学教授。
蔡和森经杨怀中先生介绍,与李石曾取得了联系。
蔡和森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北京大学、杨怀中宅第和李石曾住所之间,很快就通晓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方法步骤、所费川资及相关条件。于是,他一面写信给毛泽东、萧子升等人,让他们联系更多的湖南青年响应赴法留学的号召,一面与湖南在京高官士绅磋商,筹措留法经费。在他的鼓动下,湖南在京的名流都行动起来了,包括著名教育家胡子靖、前财政部长熊希龄、众议员王子刚、司法部典狱司长王文豹等。
看到北京的工作有了眉目,毛泽东立即组织了几十个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登程北上。
此时,李石曾已邀请蔡和森直接参与留法勤工俭学具体工作,并指派他到布里村留法工艺预备学校教授国文。
当时,除了在布里村开办第一个留法工艺预备学校之外,李石曾、蔡元培的留法俭学会还在保定育德中学开办了留法预备班。毛泽东带领的几十名湖南青年到达北京之后,李石曾就把他们分配到了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和布里村留法工艺预备学校。
1918年10月,蔡和森在保定告别了毛泽东、萧子升等人,带着湖南预备赴法勤工俭学的初级班学员,分由水路和陆路,乘坐六艘小船和蓝色篷布马车,走进了布里村。
在布里村留法工艺预备学校南侧,有一排平房。蔡和森就住在西端的两间屋里。这一住,就是四个多月。
蔡和森从小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北方的严寒对于他来说真是雪上加霜。他的气管经常像风箱一样喘得吱吱直响。
不久,他发明了一种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在操场上挖几个半米深的土坑,然后从里面纵身往上跳,如此反反复复地跳啊跳,身上已是汗津津了。
就在这个严寒难耐的季节,一个风姿绰约的南方女子走来了。她就是蔡和森妹妹蔡畅的同学向警予。
向警予在布里村小住几日,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一页神秘的史料。
他们之间的爱情之火,就是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熊熊燃起的吗?我们不得而知。
几个月之后,蔡和森走向法国,向警予相伴而行。
更让人惊奇的是,蔡和森的小妹妹蔡畅和54岁的母亲葛健豪,也一同上路……
二
保定是一座名城,明清时曾长期为直隶总督署的驻地。
1907年,陈幼云等同盟会会员在此创办育德中学,目的是培养青年先进分子,并作为河北省同盟会的机关驻地。正是有了这层政治底色,李石曾和蔡元培才决定在育德中学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
这个预备班,第一期招收的都是河北籍学生。1918年9月招收的第二期,则以湖南学生为主。
毛泽东对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热情高涨。当收到蔡和森发出的“速来北京,经济其事,主持大计”的信件后,他就带领24名湖南学子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北京。
那一天,是1918年8月19日。
不久,毛泽东安排他的伙伴们走进了分布各地的赴法勤工俭学预备班:蔡和森等人去了高阳县布里班,李维汉、李富春、张昆弟等人则去了保定育德中学预备班,萧子升、萧子璋兄弟俩进了北京预备班。
毛泽东本打算进入北京大学进修法语,但现实的困难打碎了他的梦想:当时的政府规定,师范生当年不得报考大学。此时,通过杨怀中介绍,他见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李大钊很快就报请校长蔡元培同意,安排他在图书馆第二阅览室担任管理员。
就这样,因了留法勤工俭学,毛泽东和李大钊这两个红色巨人走到了一起,而批准毛泽东进入北京大学的蔡元培,偏偏又是留法勤工俭学的肇始者。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中国革命不可忽略的红色起点。
1918年10月6日,毛泽东等人从北京出发,乘火车到保定,看望在育德中学留法班学习的湖南学生,并迎接第二批前往布里留法工艺学校学习的湖南学生。
那个年代,湖南、直隶相隔万水千山,老乡异地相见,喜极而泣。第二天,全体同学游览古莲池,并照相留念。晚上,大家又一起在电影院看了一场无声电影。
10月8日,毛泽东、萧子升返京。
10月10日,蔡和森带领30余名湖南学生,开赴布里村。
……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毛泽东没有前往法国,但这次保定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58年,毛泽东视察河北,当听说省委秘书长尹哲是高阳人时,顿时眼前一亮:“高阳?高阳可是个好地方。当年,高阳的李石曾可是帮了我们的大忙啊。他搞的那个留法勤工俭学,替我们培养了不少人才呀。总理、小平都是嘛。”
保定古莲花池,是中国“十大名园”之一。其门前广场,如今是市民晨练的好去处。当时,这里最具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就是风靡一时的“保定飞毽”。
1919年春天,李富春、李维汉等在育德中学留法补习班学习的湖南青年,很快成为这里的常客。
不几天工夫,李富春就迷上了毽子。那种用彩色羽毛装饰的小小精灵,绕着踢毽人的身体上下翻飞、左旋右转,煞是好看。踢毽子的人三三两两围成一圈,小衣襟短打扮,脚蹬洒鞋,不时地喝上一嗓子:“好毽儿!”
李富春跑遍保定城,也买不到这种彩色小毽子。无奈,找到那位保定府有名的“毽子王”讨教。“毽子王”也姓李,朗声笑了起来:“毽子哪有卖的,都是自家女人缝的。”
“毽子王”见这位湖南后生对保定毽子一片痴情,便从家里带来几只上好的彩毽,慷慨相赠。从此,踢毽子的人群里,多了几个湖南后生的身影。没多久,他们的毽子功便好生了得,特别是李富春跟“毽子王”学的几招“白鹤亮翅”“老龙摆尾”等,更是洒脱。
几个月后,李富春等人要到北京筹措赴法留学贷款。临行前,他们来到古莲花池门旁,与“毽子王”告别。“毽子王”又拿出几只制作精美的彩色毽子,说:“我早就看出来了,你们不是一般人物,能和你们踢上半年毽子,是咱们的缘分哪。”
李富春说:“我们是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的穷学生,没有别的,买了一双洒鞋,送给师傅。”
李师傅接过洒鞋,说道:“好,借你们吉言。来,今天咱们师徒再踢一场,我给你们亮一个绝活儿‘仙人指路’吧!”
后来,李富春把踢毽子的本领一直带到法国巴黎,也被称为“毽子王”。
巴黎的星形广场上,蒙达尼中学的操场上,布洛涅森林公园的草坪上,都留下了李富春矫健的身影。
只是不知道,李富春的彩色羽毛毽子,是不是他的夫人蔡畅亲手缝制的呢?
三
1919年,一个名叫刘渭璜的湖南青年,走进了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
他,就是刘少奇。
在这里,刘少奇学习了木工、打铁、翻砂、钳工、车床工、模具等六门手艺。
几十年后,在中南海木工房,工作后小憩的共和国主席信手拿起刨子干起了木工活儿。当别人惊诧于他手艺的娴熟时,他笑笑说:“我这是在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里打下的基础,刘仙洲是我的老师,名师出高徒嘛。”
1919年6月,由于山东军阀马良镇压学生运动,激起了全国各地学生的愤怒,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又一次掀起高潮。刘少奇被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所吸引,便相约几位同窗好友,登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刘少奇住在北京,一边参加学生运动,一边准备考大学。他参加了几个大学的招生考试,结果都被录取。拿着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刘少奇做了比较:有的收费太高,有的学制太长。正在举棋不定时,一条新路展现在面前:赴法勤工俭学。
但是,赴法路费需要自理。刘少奇负担不起,便请求免去路费或者到欧洲后用工作所得偿还。
李石曾对他的勇气和上进心大加赞赏,但路费自理的规定却不能破除。
刘少奇仍然不死心,就直接去找教育总长范静生。范静生便建议他先到保定育德中学的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学习,那里不收学费,实行半工半读,还有一些收入,可以边学习,边等待赴法的机会。
1919年9月,刘少奇来到保定,顺利进入育德中学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第三班学习。
在这里,刘少奇每天上午学习,下午劳动。学习课程除了补习法文外,还有实用劳动技术,如机械学、木工、钳工等。对这些技术,刘少奇很感兴趣,但他最喜欢的还是木工,学得最上心。
在育德中学一年,使刘少奇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许多新思想,特别是从书刊上进一步了解到俄国的十月革命,从《新青年》等刊物上更多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知识,从《每周评论》上通晓了国内外政治大事。每天和工人一起劳动,对中国工人的生活状况有了最直接的感受。
1920年夏季,刘少奇从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毕业后,马上返回北京,申请赴法勤工俭学。但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赴法路费大大提升。
好不容易得到欧洲求学的机会,刘少奇不想放弃。他决定回湖南老家借钱。可又不巧,由于皖系和直系军阀大战,吴佩孚派兵封锁了黄河大桥,京汉铁路中断。
1920年8月,京汉铁路通车,刘少奇立即赶回长沙。好不容易凑足了路费,突然又从北京传来消息:先期赴法的几百名勤工俭学学生已经被遣送回国,法国不再接收中国学生了。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来路苍茫,让我们回望这场从布里村发端并迅速传遍全国的红色风潮吧。
当年,在李石曾、蔡元培等人支持和组织下,很短时间内,全国就办起了二十多个留法勤工俭学培训学校。
学生们在各地预备学习之后,于1919年开始分批赴法。
据统计,从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有20批学生赴法,约计两千多人。
这些学生抵达法国后,有的进学校、有的入工厂,遍布法国各地。
的确,这场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直接和间接参与其中者,都是当时中国最有才华、最有理想的青年俊杰。除了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毅、李富春、聂荣臻、李维汉、李立三等人,还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蔡和森、赵世炎、向警予、王若飞、何长工、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李慰农、张昆弟、罗学瓒、傅烈、郭隆真、高风、佘立亚、穆清、冉钧、周文楷、戴坤忠、李林、孙炳文、马志远、林修杰、袁庆云、萧朴生、秦青川、张增益等。
毫无疑问,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无论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还是从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为不久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输送了最新鲜的血液、最充足的养分和最坚硬的钙质。
这一个个闪耀着灼灼光芒的民族希望之星,在法兰西的上空汇成了一道灿烂的星河,聚成了一道璀璨的赤光。
这道赤光,裹雷挟电,飞过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猛烈地撞击着沉闷的华夏大地。
这道赤光,把华夏大地的乌云席卷而去,燃烧出漫天彩霞,鼓舞出了一轮鲜艳的红日!(李春雷)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河北日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燕赵都市报
微信公众号
河北日报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