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为家乡导戏
杨兰春再次回到武安这片故土,是为了给家乡导一部戏。
1990年10月,武安市平调落子剧团要排演一部新剧《丢官记》,邀请已经退休的杨兰春前来执导。
“一个精瘦的小老头,头发花白。”当时,孔祥峰第一次见到杨兰春。“他说话略带河南口音,有说有笑地走进了我们给他事先安排好的办公室,一进门就脱掉了羽绒服,摘掉了鸭舌帽,一边洗脸,一边说着俏皮话。”
剧团居住条件简陋,武安市文化局特意把杨兰春安排到市政府招待所,早晚车接车送。不料,被杨兰春断然拒绝,“现在剧团都很困难,咱没有必要去住高级房间,倒不如省下钱来多买些戏装。”他执意要和演员们吃住在一起。
后来剧团反复做工作,杨兰春才勉强答应住招待所,但早晨不让车接,他愿意自己走在城里看变化,到路边小摊吃家乡小吃。
新剧开排,杨兰春的敬业再次给演员们做出了榜样。
孔祥峰记得其中一场,双目失明的牛母告状喊冤。根据剧情,牛母要一面喊冤,一面抡起盲杖狠狠砸地,闹得公堂乌烟瘴气,大小衙役惊恐万状。但演员表演时,表情动作不到位。
“杨老看着着急,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做起示范来。”孔祥峰看着七旬的戏剧界大家如此投入,眼睛顿时湿润了。
杨兰春排练时,也即兴创作了一些有感染力的唱词。
《丢官记》中,当牛母向秀才致谢时,杨兰春加了一句唱词,他一边表演一边唱:“我的好人呐——”唱得撕心裂肺,使围观的演职人员都为之动容。
大约排了一个多月,《丢官记》终于上演了。
首场演出武安剧场里挤满了观众,笑声、掌声此起彼伏。许多观摩的专家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杨兰春坐不惯沙发,索性就蹲在沙发边虚心地听着,不时地点着头,丝毫没有大导演的架子。
《丢官记》没有辜负杨兰春一片心血。1992年5月,《丢官记》在石家庄参加河北省第三届戏剧节汇演,一举夺得优秀剧目一等奖,此后还获得了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杨兰春的专业、敬业业内钦佩,脾气倔也是出了名的。
“杨老要回河南之前,执行导演刘式海自己花钱买了5斤冻羊肉,想让他带回去补一补,杨老不收,还说‘你把它退回去,要不然我不走’。肉退了,杨老才放心坐车走了。”孔祥峰回忆。
后来,武安市文化局把执导工作报酬通过邮局汇款给杨兰春,没想到,杨兰春跑到邮局,大笔一挥写下“拒收 杨兰春”,把汇款退了回来。
2009年6月2日,著名戏剧艺术家、“朝阳沟之父”杨兰春在河南病逝,享年89岁。
2009年7月13日上午,细雨霏霏,杨兰春的骨灰运抵家乡武安市馆陶乡朝阳沟村。朝阳沟村的大街小巷挂满了悼念杨兰春的横幅,灵堂前摆满了寄托着乡亲们哀思的鲜花。
落叶归根。昔日那个在戏班学唱武安平调落子的少年,以中国戏曲现代戏奠基人的身份“回家”了。
时至今日,冀南一带农村每逢家中办喜事,还会播放豫剧《朝阳沟》选段,杨兰春的经典作品仍在民间唱响。(河北日报记者李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