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建在产业链 农民富在产业链
——平泉推进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探访
为把村党支部书记能力“提”起来,平泉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支书论坛等系列活动。部分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观摩了小寺沟镇河沟子村党建长廊。(河北日报资料片)通讯员于晓峰摄
近年来,经过深入探索,平泉市找准“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结合点,积极探索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两手抓、双推进的有效之路,为全市实现率先脱贫、高质量脱贫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这一做法,在不久前结束的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评选中,被评为最佳案例。
“堡垒示范”,发挥党组织引领脱贫攻坚作用
眼下正是香菇出菇季节,黄土梁子镇梁后村光伏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内,村民邹德富每天半夜就在菌棚里忙活。“全靠合作社的党员带头,我才敢承包菌棚。”邹德富停下手中的活儿,算算收入说,今年预计能纯赚14万多元。
邹德富患有慢性病,干不了重活,家庭收入微薄,以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村委会主任杨海玉牵头建起了光伏农业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区,并帮着村民确立了经营管理模式。
但村民对光伏农业了解不多,心里一直没底,害怕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学技术、绘前景、拉家常,杨海玉一遍遍往村民家里跑,还带头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领着12名党员先行入驻园区。
“有党员带头,这事靠谱!”邹德富和其他22户贫困户也入驻园区。
为更好地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杨海玉将入驻园区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了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让党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整户入股合作社,免费提供种植场地、菌棒和经费,免费学习技术……为帮助邹德富脱贫,合作社党支部为他量身定制了方案。2018年,邹德富彻底实现产业脱贫致富。
在平泉,像邹德富这样在党组织帮助下脱贫致富的故事还有很多。
“我们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探索实施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农民富在产业链上的‘三在产业链’模式,把党组织鲜红旗帜树起来。”平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汪振刚说,2016年以来,全市84个贫困村共建各类经合组织135个,建产业型党组织97个,贫困村1478名产业链上党员帮扶带动贫困群众1.8万人。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针对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产业项目和有致富意愿的贫困群体脱贫问题,该市探索实施了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的“三零”精准扶贫模式,并已广泛应用到食用菌、设施菜、林果、畜牧养殖等产业,以及电子线束生产、活性炭工艺品加工等工业领域,走出了一条让贫困群众广泛受益、直接受益、稳定受益的产业脱贫路子。
2015年以来,平泉市累计发展百亩以上园区112个,直接带动7900户、16300名贫困群众脱贫,户均年增收2.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