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回乡
——记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
石炳启在苗木种植基地劳作。(资料片)通讯员田秀娟摄
每天清晨5时许,在河间市兴村镇大庄村,一个乡亲们熟悉的身影准时出现在街头。每天村里转一转,哪里的垃圾需要清理了,哪个地方需要改造了……大事小情都心中有数。
他,就是大庄村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原是副师级大校军官,退休后回到家乡当起村干部。两年多来,他一心一意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把一个班子涣散、矛盾频发、垃圾遍地的后进村变成一个先进、稳定的模范村,曾先后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北京十大军休榜样”等多项荣誉,荣登“中国好人榜”。
临危受命,“大校”回村当支书
石炳启20岁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通信部工作了30多年,副师职干部,大校军衔。
村里出了个“大官儿”,乡亲们都引以为荣。谁家有人来北京看病、谁家孩子到北京上学找工作……石炳启总是忙前跑后,尽心尽力。尽管定居北京,他跟老家的关系40年间从未断过。因为排行老八,辈分又大,村里很多人都称呼他八叔。
石炳启刚退休那几年,大庄村“两委”班子涣散,村容村貌脏乱差,被市里列为后进村。2017年,村“两委”成员被镇里责令辞职,村里迫切需要一个有威望、有能力的带头人改变局面。
为物色优秀带头人,兴村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人员入户走访,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兴村镇党委副书记张春华说:“村民们对八叔的呼声很高,觉得他不图钱,是能带大家干事的人,就是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回村里。”
“当时,前任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胜找来,希望我能担此重任。”石炳启回忆,“王国胜找我哭了5次,他很想为村子做点事,却无能为力。”
党员的初心、军人的使命,让石炳启感到,这是一份难以推卸的责任。
听说石炳启要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战友、同学纷纷打来电话,劝他不要干。妻女也持反对意见,“你奋斗大半生,现在该享清福了。村里的事情错综复杂,干不好容易得罪人,落一身埋怨图个啥?”
石炳启却没有动摇,他反复做妻女的思想工作,最终说服了她们。他说:“我的根在这里,看不得村子不好,我就是想为老家做点事。”
2018年,本可以留在北京含饴弄孙、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石炳启和老伴儿一起回到老家,挽起裤脚当起了农民,成为大庄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石炳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党建工作,想方设法让领导班子、村民拧成一股绳。
每周召开两次班子学习交流会,每周一次党员学习活动,每半月给党员群众讲一次党课。定期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不定时组织党员参加集体劳动和献爱心活动。同时,制定了大庄村班子廉政五不准,筑牢廉洁自律防线,实施会议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管理机制。
“以前,村干部生怕得罪人,村里有啥事都是躲着走,村民想找人都找不着。”村民张占苓说,“如今,‘两委’班子在石书记的带领下非常团结,干事特别积极。这是我们村民的福气,我们也愿意在建设村庄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只有党支部的领导坚强了,才能将老百姓凝聚在一起,推动村级政务及各项工作的开展。”石炳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