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信用可变现 增收路上不差钱
——饶阳创建“党建+信用+金融”贷款服务“三农”合作模式探访
“看俺这温室大棚气派不?占地3亩多,是全村最大的!”日前,在饶阳县留楚乡西赵市村孙彬的温室大棚里,他正忙着为西红柿秧苗打尖整杈。“建棚花了14万多元,过去连想都不敢想,这可多亏了县里的‘党建+信用+金融’贷款服务‘三农’合作模式,让俺圆了增收梦。”孙彬说。
去年5月,饶阳县与农业银行合作,推出“党建+信用+金融”纯线上、纯信用贷款服务“三农”合作模式,创建了全国首个党建助推信用村、信用户建设试点,走出了一条党组织“牵线”、金融部门“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目前该县已有557户农民评上了信用户,贷款6824.33万元,实现了农民信用可“变现”,增收路上不差钱。
破题农户抵押难贷款贵
饶阳县是全省果蔬产业大县、京津“菜篮子”,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0万亩。近年来,该县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户资金需求量大,但贷款抵押难、贷款贵、贷款慢的问题制约了发展。
30岁的孙彬是一个种植能手。他总想趁年轻大干一番,可盖座温室大棚就得花十多万元,再算上种子、肥料、农膜的钱,投入就更多了。想贷款,家里没车、城里没房,没有可抵押的东西。“因为钱的事儿,梦想一直在原地踏步。”孙彬很无奈。
一边是农户有贷款需求,但达不到金融机构的抵押要求;一边是金融机构有放贷意愿,但难以掌控放贷风险。农业银行饶阳县支行行长李帅感慨,许多农民没有贷款所需的担保和抵押,支持“三农”,他们有心无力。
去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总行有关领导到饶阳县调研。饶阳县领导向他们介绍了设施果蔬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民面临的资金难题。双方就农民小额免抵押贷款进行了探讨,面对一些地方免抵押贷款失败的例子,如何保证农户守信用就成了关键。经过沟通,他们确定了“党建+信用+金融”纯信用贷款服务“三农”合作模式,利用该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好的优势,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让金融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县里成立了领导小组,制订了《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考核方案》《贷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银行系统制订了《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及农户贷款支持试点方案》,建立了“乡评信用村、村评信用户、银行审核放贷”的工作流程,拉开了信用村、信用户创建的序幕。
看到信用能抵押,许多村和农户都想取得金融支持。但如果降低了标准,把关不严,出现了失信,这种模式就会失败。“我们建立了‘户失信、村降级、乡受损’机制,充分发挥‘信用联盟’作用,建立‘1+10党员联系户’制度,每名党员联系10户农户,如果农户失信,党员都负有连带责任。”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做好这项工作,县里明确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信用村党支部书记分别是乡级和村级贷后管理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