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

关注|河北多种有益探索让古老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2020-06-17 05:17: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非遗“年轻化”

让传统时尚起来

省文旅厅联合河北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广电优品”商城,开设“手工非遗”专区;网络达人通过河北新闻网等直播平台,带领网友“云游”赞皇原村土布博物馆……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河北非遗购物节在网上推出多种新玩法,让非遗走到年轻人身边,让大众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是直接依靠人、作用于人的活态传承。融入大众生活,被大众接受,才能激发其活力。”张雪芳认为,要让非遗成为时尚新宠,传承人必须通过吸纳时代元素,使传统技艺迸发出时尚的火花,散发出新的味道。

今年河北非遗购物节开始打造网上销售平台,一方面为非遗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倒逼”非遗传承人改变思路,与时俱进,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推动非遗的继承、创新和转化,赋予产品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张雪芳认为,通过多种形式的外部“输血”,增强非遗传承人的“造血”功能,才能让非遗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

此外,河北省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的活动,让非遗有了再生成、再发展的可能性,也更好地推动理论与实践、现代与传统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并非不喜欢非遗,只是没有机会深入接触。”省级非遗项目郭氏铁板浮雕市级传承人郭墨涵,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装饰设计课的过程中深有体会。这一发现,也让她从最初的仅注重非遗的传播和鉴赏理论,逐渐转向包括技艺、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上来。

目前,郭墨涵和郭氏铁板浮雕省级传承人郭海博,父女二人正在共同编写铁板浮雕技艺技法专业类书籍,并将作为教材引进大学课堂,积极将大学校园打造成非遗传承的一块重要阵地。

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让非遗舞台更广阔

据不完全统计,承德丰宁拥有各级非遗项目61个。为了让更多贫困群众学会非遗技艺,捧起非遗这个“金饭碗”,河北省在丰宁建立了8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聘请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为辅导教师,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弱劳动力及贫困群体进行非遗技艺培训。

丰宁满族剪纸非遗传承人李金民,时常到丰宁五道营乡五道营村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指导学员们进行剪纸创作。70岁的村民丁君方刚学了一年,已经成为学员中的佼佼者。几年前,丁君方因患病没了收入,生活全靠老伴照顾,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愈发艰难。去年5月,村干部让他们老两口到家门口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学习剪纸。

“学习和原料都不要钱,工坊还帮我们卖产品。”有了非遗扶贫政策的支持,彻底打消了丁君方的顾虑。去年半年时间,他和老伴凭着剪纸手艺收入了4000多元。

截至目前,丰宁8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累计培训非遗学员6.1万人次,使242人掌握了一技之长,带动89户贫困户人均年收入增加2000余元。丰宁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国十个“非遗+扶贫”试点县之一。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非遗+扶贫”工作座谈会在丰宁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人员现场考察,将丰宁剪纸传承保护的实践作为重要案例写进培训教材,向世界介绍河北经验。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为非遗传承新亮点。

此外,今年5月,丰宁满族剪纸、衡水习三内画作为国家非遗抗疫典型案例,被文化和旅游部推荐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在全球推广互鉴。

“人们的关注点从如何保护具体的非遗项目,延伸至如何推动非遗保护使非遗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用。”省民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杨荣国认为,非遗对精准扶贫的助力、非遗在抗击疫情中的独特作用,无不彰显出古老非遗正在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河北日报记者曹铮)

责任编辑:张云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