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实事 增进人民福祉
——河北省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纪实
在赞皇二中的教室里,孩子们在课间讨论问题。 这些孩子大都来自深山区,教育精准扶贫让他们走出大山,进城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如今,他们中的贫困学生上学、住校免费,每人每年生活费补助2400元,就连每周回家的公交车费也被列入补贴范围。(资料片) 记者赵威摄
□记者 邢杰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情怀,字字深情,饱含大爱。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民生优先,用心用情用力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民生嘱托,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坚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交出了一份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密集出台安置措施,确保去产能职工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
建立三重保障制度,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15年以来,我省财政支出超八成用于民生保障;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2016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增长44.5%;
……
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促就业、扶创业,多措并举筑牢民生之本
行唐县“打工妹”高珊珊一直有个创业梦,但只有高中学历的她,对于怎么创业一直摸不着门道。
2016年,她参加了行唐县人社部门组织的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老师讲解的如何搞好市场调查、项目定位等知识,正是我需要的!”掌握了创业知识,她成立了家政服务中心,实现创业梦想的同时,还带动几十个人实现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千家万户,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
在2016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坚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做好工作,努力保持全省就业形势平稳、社会大局稳定,切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在2017年全省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长许勤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分流职工、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
从2012年开始,我省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2016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6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高校毕业生就业稳中向好。
又到毕业季,就在许多高校学子为求职而奔波时,沧州医专护理系的毕业生李祎并没有忐忑焦虑。作为沧州医专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订单班的一员,她已经参加完该医院的上岗培训,即将正式签约成为一名护士。
针对企业需求开设订单班,实现人才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对接,是近年来我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直以来,我省都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积极搭建岗位对接平台。推进就业创业服务进校园,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大中城市联合招聘、就业服务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专项服务活动。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实行“一对一”跟踪式指导和服务。
一系列措施的保驾护航,使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2014年开始便稳步保持在94%以上,2016年达到95.3%。
——去产能职工得到妥善安置。
得知陶一矿要在去产能中关闭,在那儿工作了9年的侯建东忐忑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可怎么养家糊口?
现在,他的忐忑已被新岗位的忙碌取代。得益于陶一矿开展的煤矿托管业务,他在山西一家煤矿重新上岗,“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我要努力学习适应新岗位”。
越是经济转型时期,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稳定就业来稳住大局。
我省建立去产能企业分流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对全省去产能职工统计做到实时更新,175项指标清晰地记录着每一名去产能下岗职工的安置渠道、安置进展和一对一帮扶情况。
将去产能职工纳入就业创业政策扶持范围,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困难职工兜底安置,确保职工转岗不下岗、转业不失业。我省分流安置2016年度去产能职工5.8万人,安置率达到99.5%。
——就业创业精准扶贫扎实有效。
“原来住的破旧房子现在重新翻盖啦!孩子和老人的吃穿住行也比以前好了。”家住灵寿县三圣院乡东纪城村的张俭梅现在很知足。
张俭梅一家原来年收入不到1万元,老人要看病,孩子要上学,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依靠家政服务脱贫培训,她在北京当上月嫂,一个月能挣近9000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我省扎实开展就业创业精准扶贫工程,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帮扶,将55万人纳入台账管理,为31.7万人次提供就业服务。
在一系列就业创业政策的激励下,燕赵沃土成为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地。目前,全省已建设311家创业孵化基地,引领1.8万名劳动者进驻创业,带动就业11万人。
强保障、补短板,破解难题兜住民生底线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雪中送炭的民生速度,兜住了民生底线。
——难题开始破解。
“我知道你们愁得慌,但还是要增强信心,党和政府会千方百计帮助你们解决困难,也会进一步研究统筹解决贫困家庭大病救助的政策措施。”2015年年底,赵克志在阜平县龙泉关镇大胡卜村调研时,看到身患大病的困难群众动情地说道。
民生承诺,一字千金。如今,这个饱含关怀的承诺已在我省落地生根。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要不俺得拖累侄女一家人都过不好日子。”65岁的滦平县邢家沟门村农民李成哽咽着说。
他无儿无女,去年12月初患“蛛网膜出血”住进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疗费用中“合规医疗费用”5.3万元,按新政策报销了5.1万元,报销比例达96.2%。
李成享受的,是我省2016年对310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
三条保障线叠加报销后,在省市三级医院住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可达到90%以上,在县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合规费用报销比例可达到95%以上。
——底线加紧筑牢。
“搬了半辈子的家,现在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这下心里踏实了!”滦平县低保户王桂兰生活拮据,仅靠低保生活,为了能租到便宜的房子,搬家成了老两口的“家常便饭”。现在,住进保障房的他们终于安定了下来。
在宽城满族自治县,唐杖子村的低保户韦焕起一家也迎来喜事。“我们家共四口人,生活条件差,这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后,由原来的每月532元提高到640元,每月多了108元。”他高兴地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省民生领域的改革始终坚持“社会政策托底”,牢牢守住民生底线。
在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的住房问题上,我省出台一系列政策制度,帮助越来越多的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
截至2016年底,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开工建设247.4万套,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覆盖率已达到20.9%。
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2016年,我省实现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政策性兜底脱贫,今年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达到3300元/年以上。
——保障网越织越密。
“今年,透析报销比例提高到80%。原来380元透析一次,现在只花92元。”罹患尿毒症的石家庄市鹿泉区四街村农民齐彦红说,刷医保卡,仅透析一项一年就能报销4万多元。
齐彦红享受到的,是和城里人一样的医保政策。
2016年,一项关乎全省农村居民福祉的重大变革在燕赵大地展开——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城乡户籍差别,将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
“蛋糕”大了,保障更强。参保农村居民看病报销项目,扩大到原来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中所有报销项目。可报销药品从1000种左右扩大到2900种左右。
去医院,先拿上医保卡。这成为超过5800万河北城乡参保居民的习惯。
增投入、提收入,促进公平共享发展成果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7月24日至25日,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会议再次强调,坚决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脱贫攻坚、推进共享中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财政投入向民生倾斜,提高居民收入,把“发展的实惠”送到百姓手中。
“姥姥又要涨工资了,走,给你买好吃的去!”得知养老金又要上涨,省会一企业退休职工郭红玲高兴地对外孙说。从2005年开始,我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已连续13年实现上涨。
不止退休职工,2016年河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25元,比2012年增长44.5%。收入越来越高,日子越来越好,人们的精气神儿更足了。
人民生活的改善,离不开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
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下,我省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2012年至2016年,在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与老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从3181亿元增长到4870.9亿元,增速较快。
——注重机会公平,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走过一道岭,翻过一座山,学校还在山那边。”曾经,“黑屋子、土房子、泥孩子”是山区校舍和学生的真实写照。但对于即将升入赞皇二中初三的郭西诺来说,这样的学习生活环境已经成为过去。
“学校不但环境好,有电子琴、阅览室、篮球场、整洁的宿舍、干净的餐厅,还免住宿费、学杂费,有生活补贴和交通补贴,在这读书基本不用花家里的钱。”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从2011年起,石家庄市启动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对赞皇、平山、行唐、井陉、灵寿、元氏等6个山区县实施教育扶贫。截至目前,该工程已累计转移安置山区学生58664名。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民有所求,政有所为。
直面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省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回应百姓对食品安全关切,我省对农村食品违法犯罪案件,严禁以罚代刑;降低居民生活成本,我省推动电信、公共交通、水电煤气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改革……因症施治,一个个民生“顽疾”正在得以破解。
——农村面貌加速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
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赤城县柳林屯村实现了污水处理全覆盖,村容村貌彻底改变,村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观。村民张文泉嫁到北京的女儿,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愿意带着儿子回娘家多住几天了。听到小外孙说“姥爷家有冲水马桶,不怕冻屁屁”,张文泉心里乐开了花。
根据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我省大力推进“四美五改”(改房、改水、改路、改厕、改厨,做到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实施12个专项行动,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近年来,我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现代农业、扶贫攻坚、乡村旅游、生态建设统筹推进,筹集资金700多亿元建设了13522个省级重点村,建成1112个业态鲜活、特色凸显的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与张文泉一样感到生活品质提升的,还有我省各地的老年群体。
“这里跟家里似的,干净、舒心。我每月交700块钱,养老院照顾得很周到。”在卢龙县第一家社会养老机构善缘养老院里,77岁的胡绍芳说,她身体十分硬朗,但子女因为工作原因不能时常陪伴左右,就主动提出住到养老院。有人照顾了,子女就放心了。
面对我省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目前,我省各类养老机构达到1524家,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突破3600所,农村互助幸福院突破3.1万所,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张以上,初步建立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大责任”扛在肩上,奋力书写民生改善新篇章,河北人民的生活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