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馆中等比例仿建的地窨子。
弧幕影院、巨型屏幕、逼真的地窨子模型……8月5日上午,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布展,塞罕坝展览馆改陈升级后重新开馆。今后,参观者可以在展览馆内,通过实物、照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穿越林场艰苦创业的历程,见证一棵树如何变成一片海的“绿色奇迹”。
塞罕坝展览馆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办公楼西侧,1992年投入使用,此后进行了两次改扩建。由于当年布展投入资金有限,布展材料低端不耐用,经过多年使用,陈旧落后的展陈手段及展览设施已不能适应当代观众的观展需求,急需从内容策划到展陈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级。为更好地弘扬塞罕坝精神,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从2016年9月开始,塞罕坝展览馆改陈升级正式启动。10多个月里,为精益求精,展陈内容先后被修改70多次。
如今,一走进展览馆,呈现塞罕坝机械林场地形地貌的圆形沙盘和一面由30块55寸显示器组成的巨大屏幕便向参观者直观地展现了林场的总体概况。站在沙盘旁抬头望去,四周悬挂着四块三角形木板。“每个木板都有许多白色和黑色三角形组成,我们想表达‘前人植树后人乘凉’,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寓意。”设计方负责人国虹称。
第一展厅,面积最大,历史画卷从森林茂密、水草丰沛的古时徐徐展开。康熙在此开启秋狝大典,至道光年间,秋狝之礼废止,木兰围场1826年开围,允许百姓入围垦荒,原始森林逐渐被砍伐殆尽,展厅屋顶上一个巨大枯树根,正是那段时光的写照。
为了治理茫茫荒原,1962年,国家决定设立塞罕坝机械林场。当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批复文件,直观阐述了林场创建的初衷。
1964年,承德二中的六位高三女学生,为投身祖国建设,毅然赶赴坝上荒原。今年已72岁的陈彦娴老人就是“六女上坝”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墙上我们六个人的老照片,还有当年的书信,仿佛又把我带回到了1964年。”陈彦娴说,新展馆展出的内容很丰富,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地窨子是等比例仿建的,门前的荒草、屋顶积雪,还有墙上这幅六七十年代的坝上风貌图,这就是我们当年的生活环境,展馆设计人员真是用心了。”
从当年创业者使用过的植苗锹、牛皮鞋,再到马蹄坑大会战;从国内首个用树脂制成的逼真雨凇灾害场景,再到用漫画讲述的一件件感人故事,这个以“黑白”为主色调的展厅,向大家全景呈现了林场创建之初的那段风雪交加、血泪相融的历史。
第二展厅的色调,由黑白转为五彩。茫茫林海、五彩百花坡、展翅翱翔的鸟儿、自由驰骋的动物,55年,艰苦奋斗,55年,增绿不止,几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清晰展现在观众面前,“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的示范作用正在深入人心。
第三展厅,通过科学兴林、资源管护、绿色产业、改善民生和组织保障等内容,展现了新时期造林人如何做好绿色加减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效率协同可持续发展,从地窨子、窝棚,到宽敞的居民楼,林场职工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现代林场正在从辉煌走向新辉煌。
第四展厅,充满着童趣与科技感。展厅西侧和北侧两面墙上挂着60余幅围场当地小朋友创作的画作,表述着一个个充满童真想象力的“绿色梦”。东南两面墙由多幅生活在塞罕坝的动植物照片组成。画与图,梦想与现实共同编织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在展厅中央有一面孤型墙,外侧是用木桩组成的世界地图,地图上还排列着12根五色彩条。寓意塞罕坝造林人所植树木,可围地球赤道12圈,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内侧是面滚动播出塞罕坝建设历程的弧幕,弧幕对面的观众席呈三角形,座席与弧幕组成了一颗璀璨的“绿色宝石”。
讲解员魏路吉告诉记者,此次改陈提升紧紧围绕“艰苦奋斗”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主题。“展陈大纲进行了重新编制,空间布局进行了重新设计,更加直观大气、重点突出了。”虽然已工作7年,每年讲解场次都在200多场,但魏路吉仍感觉压力山大。“现在正抓紧熟悉新展馆的内容,尽管不少内容和之前大致相同,但我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我是在代表三代塞罕坝造林人向观众讲解,如果一句话说错了,观众对塞罕坝的记忆就可能会失真一辈子。”
河北省林业厅厅长周金中表示,改陈升级后的塞罕坝展览馆,将成为宣传弘扬塞罕坝精神的重要阵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集中展示林业生态建设成就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展览馆功能作用,抓好展览馆管理运营,让每一名参观者在追忆历史、感受巨变中,领悟精神内涵,汲取精神滋养,自觉成为弘扬塞罕坝精神、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者和践行者,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凝聚起强大正能量。”(记者陈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