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民将做好的秸秆画挂在墙上。
用秸秆制成的蝴蝶振翅欲飞。
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 邢云/文 燕赵都市报记者 史晟全/图
秋收过后,玉米秸秆这种农作物废料,或粉碎回田或沤成肥料,农村田间随处可见。但是,经过巧手加工,秸秆变身精美工艺画的事情却很少见。家住平乡县城的退休职工王俊民,就有这样一手“变废为宝”的绝活,秸秆变身的花鸟鱼虫、梅兰竹菊等艺术品栩栩如生,让人爱不释手。
惊奇
玉米秸秆能作画
俗话说,三十不改行,四十不学艺。然而王俊民学秸秆画,是51岁退休后才开始的。
走进王俊民家里,客厅墙壁上挂满一幅幅大小不一的工艺画,它们都是家里主人巧手制作而成。凑上前仔细观赏,画作居然还有立体感。令人惊奇的是,制成这些艺术品的原料,竟是在农村随处可见的玉米秸秆。
王俊民没有专业的美术功底,一笔一画,都是自学来的。
2013年,王俊民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一期关于麦秸画创作的节目,一直喜欢手工艺的她眼前一亮,产生了尝试学习制作秸秆画的想法。
完成一幅秸秆画要经过多道工序,首先选择适合的材料。秋收之后,她到城外的田地里寻找合适的秸秆。
“秸秆最上头的穗杆,约三四十厘米长,我要裁剪下来带回家整理。”王俊民说,要先清洗干净,蒸一蒸,让它变软,然后把秸秆劈开、晾晒、接着用刀片将里层的膜刮掉,将秸秆皮粘贴在硬纸板上,然后就可以根据需要的形状,剪贴作画了。
王俊民提醒:“清洗漂白后的秸秆不能在太阳下暴晒,否则容易变色。”
现场
创作“3D版”秸秆画
一副老花镜、一把小刷子、一把小剪刀、一把电烙铁……从那时起,王俊民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秸秆画的研究与创作中。
秸秆画首先要画图,这就难倒了王俊民,51年从未接触过画画的她,画出来的第一幅画,把自己都逗笑了。因为她自己都不知道画的是喜鹊还是小鸡。
其次,就是烙烫,作品颜色的浓淡、温度、力度、时间都要掌握到位,作品才能显示出层次感、立体感。
王俊民说,刚开始,由于火候把握不准,要么温度低,烫不出花样来,要么时间长,秸秆都烧透了,整天屋子里烟尘滚滚。
制作过程中很多细节最耗精力,比如孔雀等鸟类的羽毛都是一点一点剪出来,然后一小撮一小撮粘上去的。
电烙铁在王俊民手中成了一支笔,王俊民边说便向记者演示,她画了一只小鸟,将其头部、爪子、尾巴等用复写纸拓到秸秆做成的坯板上,随后开始烙烫。电烙铁在王俊民手中随着线条不断走动,小鸟周围的颜色也随之变化。
她将处理过的秸秆皮用剪刀剪成不到一厘米长的小段,接着快速剪成流苏状,然后再一点一点拼接成所需要的形状。翅膀、尾巴,也就愈发明晰起来。
王俊民制作的孔雀,羽毛闪闪发亮,制作的蝴蝶栩栩如生,欲振翅飞去,立体感很强。其作品经常在邢台市妇女手工加工产品展览会上展出,每幅作品能卖到几百到上千元。
秘诀
耐心细致、一丝不苟
经历无数次的尝试、失败,王俊民从最初摸索阶段,成了现在熟练掌握秸秆画制作技艺的手艺人。
目前,她已制作了300多幅不同风格、不同样式的秸秆画。2008年10月,她创作的丝绣被面《百花争春》被邢台市总工会评为邢台市首届下岗女工手工艺品展览会三等奖;今年3月,她被平乡县妇联评为“巧手创富标兵”。前不久,她的秸秆画《天道酬勤》荣获“平乡县首届妇女手工艺作品大赛”一等奖……
王俊民的秸秆画作品越来越精美,画技也越来越精巧。她告诉记者,通常完成一幅大型作品,需十几天的时间,“制作秸秆画要的就是精细,人要是浮躁了就做不来。”
自创业至今,王俊民创作的“秸秆画”因其古朴典雅,惟妙惟肖,富有立体感、层次感的特点大受欢迎。在平乡县妇联多举措帮扶下,王俊民制作的秸秆画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她希望在自己创作的同时,把这项技艺传授出去,带领更多妇女一起致富,让秸秆画在社会上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