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武琮老人与他创作的《抗大风云》。
数十载搜集资料笔耕不辍所著《抗大风云》将被拍成电视剧
与生命赛跑的八旬老兵
燕赵都市报驻邢台记者 邢云 文/图
最近,88岁的老兵左武琮老人很是高兴。
他耗费数十年心血,几易其稿,终于完成的小说《抗大风云》,被改编为电视剧《抗大战歌》,眼下正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紧张拍摄,预计明年春将搬上荧屏。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时期,“抗大”锻造出一批批民族精英,他们把革命的火种播向长城内外,撒遍大江南北。而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就是“抗大”总校所在地。时至今日,走进这静寂的小山村,依然可以感受到艰苦奋斗、英勇牺牲的“抗大”精神。讲起撰写《抗大风云》的缘起,左武琮说:“不为他们写点什么,我就对不起他们。”
往事 穷人家的孩子参了军
初冬。
邢台市邢东市场的一个二层简易小楼,就是左武琮老人家。
房屋简陋,陈设简单。书柜满满当当,一摞又一摞的报刊、书籍,见证着老人的笔耕不辍。
墙上贴着老人画的一幅画:《抗大渡河东征敌后图》。湍急的河水上,一张张竹排载着数十名战士,他们或站或坐,或举枪或吹响战斗号角,每个人都是那么生动。
老人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沓泛黄的旧报纸,历经数十年,部分已残破不堪。其中,大部分是军报,有几份出版于1949年10月1日。
跟着思绪,老人讲起他儿时的往事。
他出生于1929年。年幼时,正值日寇猖狂、战火纷飞。他知道,只要被日本人抓住,就得去修炮楼。所以他整天跟着大人东躲西藏,断断续续,只上过两年学。
13岁那年,蝗灾肆虐,颗粒无收。为了活下去,左武琮只身来到老顺德府西大街的一家杂货铺做学徒。送货、搬货、打杂……几乎每天从天刚亮做到深夜。
他想尽一切办法读书,有时趁东家睡了,就偷偷把东家儿子的课本拿来看。
彼时,左武琮听到很多八路军的故事,还见过一次八路军帮村民救火。他渐渐地意识到,八路军是帮助穷人的好部队,内心升腾起当一名八路军战士的愿望。
18岁那年,左武琮参军了,成为刘邓大军一员。
“革命军人个个要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左武琮在军队中学的第一首歌。如今再唱,老人泪流满面。
当时在连队里,左武琮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识字的战士,于是全班的家信都由他代写。有时营里来了急件,不识字的连长也会让他帮着看。“后来文书调走了,我就成了连里的文书。”老人回忆说。
1947年7月1日,在连队指导员刘云的介绍下,左武琮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左武琮老人画的《抗大渡河东征敌后图》。
结缘 参军后写作记录战事
参军后,行军打仗,每有闲暇,左武琮就读书读报,勤奋学习。
行军途中,经常有军报在战士间传阅。每次拿到军报,左武琮就认真地阅读每一篇文章。他发现,军报上刊登的都是其他连队的行军和战斗故事,没有自己连队的。于是,在连长的鼓励下,他开始写稿。
“我天天往军报投稿,可一连写了一个月,却一点儿回信都没有。”左武琮失去了信心,不再写稿。一次在行军途中,一个陌生人找到了他:“你是小左吧?”“是啊。”“你怎么不写稿了?”“我写了30篇,一篇都没发表。我不是这块料,所以不写了。”陌生人拍拍左武琮的肩膀,乐呵呵地说:“我就是军报记者,你的每篇来稿我都看了,进步很快。这样吧,你再写半个月,我保证给你发表。”
半个月后,三纵九旅二十五团二营六连的战士们终于在《进军》上看到了自己连队的战斗事迹。从此,左武琮的名字每期都会在军报上出现。左武琮也爱上了写作。
1949年,左武琮在连队表现突出,被调到随军学校,边打仗边学习。随后,他又进入《进军》报社。由于左武琮业务能力突出,原报社总编调离后,他成了总编。
当时报社共5个人,左武琮既要采访又要排版。“为了按时出版报纸,我们只能白天行军打仗,晚上采访写稿。”左武琮说,那时条件非常艰苦,连刻版的刻笔坏了都没地方修,他们便沿途借用村民的发卡刻版。
淮海战役中的一天,左武琮趁着打仗的间隙,正趴在战壕里写战地传单。突然,一枚炸弹在他身边两米远处爆炸。不知过了多久,他被战友从土里挖了出来,眼前一片漆黑,耳朵也听不见声音了。缓了好久,左武琮渐渐恢复了视力,听力却已然严重受损。
1955年,左武琮被分配到山东出版社做主编,从此结束军旅生涯,正式走上文学之路。
左武琮老人使用过的油灯。
辛苦 多年搜集资料写下《抗大风云》
“文革”开始后,左武琮成为“右派”。他重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太行山下。在下放劳动时,他利用一切机会搜集当年抗日军政大学在太行山的战斗故事。
“没有纸,我就在废旧报纸上写,有时听到一个故事细节,怕忘了就捡起树叶记下来……”左武琮说,“加上之前在山东整理采写的一些资料,满满好几箱子。可惜,当年有人不让我写,还向有关部门举报。结果,辛苦十几年的心血,被烧了……”
回忆起那段往事,左武琮老人泣不成声。
终于,1979年,左武琮恢复了工作和待遇。但他做出一个令所有人吃惊的决定:放弃回山东原单位工作的机会,自愿重返太行山,要求到基层文化站工作,目的还是为了《抗大风云》。
尽管很多人不解,可这正是左武琮最想要的。怀揣着对“抗大”及太行山上无数英烈的缅怀与敬意,他要把那些英雄事迹记录下来、传下去。
1981年,左武琮被调到邢台县文化馆任副馆长,随后多次重返太行山搜集“抗大”资料。1989年,左武琮正式退休。为了能翔实地还原那段历史,1992年,已经60多岁的左武琮自费到北京采访当年的“抗大”学员。
时过境迁,左武琮手里只有一个个模糊的地址。沿着北京那一条条陌生的街巷,他只能一户户地问,一户户地找……北京城无数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左武琮的足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左武琮终于找到了当年任“抗大”秘书长的李挺。
见到李挺,左武琮激动不已:“我终于找到您了,为了不让‘抗大’在岁月的长河中湮灭,我一定要把那段历史记录下来,以慰藉为革命捐躯的战士,弘扬革命的传统。”当时正抱病在床的李挺激动地握住他的手:“好!我要把我知道的全告诉你。”
……
就这样,左武琮在北京整整奔波了两年,一路坎坷、一路艰辛,相继采访到陈锡联、杨国宇、刘伯承夫人汪荣华等当年的“抗大”学员近30人。
回到家后,他把以前记录的零星资料和采访手稿进行整理,开始创作……
振奋 《抗大风云》将被搬上荧屏
对于一位耳聋的退休老人来说,创作《抗大风云》的艰辛一言难尽。
家人劝左武琮不要写了,身体要紧。他却说:“不为他们写点什么,我就对不起他们。”
左武琮老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没有白费。
2001年,《抗大风云》正式出版,全书共44章,40多万字。该书一出版,《文艺报》就刊发了评论,后来还授予该书特别奖。
但左武琮老人一直渴望着这本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5年,有关方面看到《抗大风云》这部书后,联系到左武琮,准备据该书拍摄电视剧。随后,左武琮老人和编剧人员一道对该书进行改编。
今年10月,由《抗大风云》改编的电视剧《抗大战歌》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举行开机仪式,左武琮老人和家人应邀出席。
看到自己历时数十载创作的作品将被搬上荧屏,左武琮老人很是欣慰,脸上乐开了花。
据了解,电视剧《抗大战歌》将在北京、山西吕梁等地取景拍摄,预计明年春走上荧屏,与观众一起回顾、缅怀那段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
如今,左武琮老人已经88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坚持创作。老人的家人说,他现在正与生命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