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不止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2016-11-24 08:37: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秦秋朵
提起石家庄,大家都知道它在建城史上与铁路结下的不解之缘,而它从一个乡野小村、三等小站到一座百万人口现代化都会的发展轨迹,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的百年历史风云。

     石家庄:不止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正太铁路通车时的正太车站。王 律供图

石家庄:不止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上世纪初,在建中的跨越正太铁路的大石桥。王 律供图

石家庄:不止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今日石家庄 河北日报记者贾 恒摄

    记者 李冬云

    [阅读提示]

    它因铁路而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迅速发展成地区交通商贸枢纽;

    它凭借特殊的交通和区位优势,在一段动荡的岁月中,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重镇;

    它的真正勃兴,则显示了现代工业和产业政策在城市崛起中的重要作用。

    提起石家庄,大家都知道它在建城史上与铁路结下的不解之缘,而它从一个乡野小村、三等小站到一座百万人口现代化都会的发展轨迹,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的百年历史风云。

    一个偶然:垂直相交“省出来”的起点

    展开石家庄城市地图,即使是今天城市最核心的区域,倒退回110年前,也还是隶属于清朝正定府获鹿县的若干个小村庄和广袤的农田。

    1904年5月的一天,就在这片广袤的田野上,一个和周围其他村庄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的小村——“石家庄村”——的村民们,发现村东来了许多洋人。原来,一条直通山西太原府的铁路将要从这里始发。

    当时的石家庄村,据清光绪《获鹿县志》记载,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

    “石家庄村当时的面积不足0.1平方公里,大约只有200户人家、600余口人,村民主要以种植小麦、棉花、玉米为生。”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辑苟志俊介绍,百余年前的石家庄村,大致位于今天石家庄市新华区北大街以西、北后街以南、大桥路以北、北荣街以东的范围内,也就是今天的中兴服装广场、金亿城服装广场和美麟花园小区一带。

    事实上,早在1902年,已经有一条卢汉铁路经过石家庄村村东,并在此设立车站。然而,因为“石家庄”这个小村的名气实在太小了,不得不借用了当时村子附近的大镇振头镇之名,命名为“枕头站”。

    “大概在当地振头的‘振’发音像‘枕’,洋人也搞不清楚,给站起名时便错写成了‘枕头站’。”收藏有1917年法文版《正太铁路》摄影集的石家庄历史文献收藏家王律解释说。不过,枕头站在当时只是一个三等车站,隶属于临近的二等车站正定站,“有职工、路警十几人”。

    “如果没有后来正太铁路的修建,这里也许只能是卢汉铁路——也就是后来的京广线——上一个不起眼的三等小站。真正推动石家庄开始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应当说是1904年正太铁路的修建。”王律说。

    1898年5月21日,在清政府的照准下,山西商务局曾与华俄道胜银行在北京签订《柳太铁路合同》。“太”是山西太原府,“柳”指的则是与正定府隔滹沱河相望的水运码头柳林堡(今桥东区柳林铺)。

    “当时的正定府是冀南地区的繁华所在,铁路在此与卢汉线衔接,本来很是相宜。但经过勘测,该路如果要修到正定,就必须在当时相当宽阔的滹沱河上架铁路桥。为了节约成本,有关方面才决定把起点挪到卢汉铁路同样设了站的柳林堡。”苟志俊说。

    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让此事一度搁浅。直到1902年,清政府才与华俄道胜对原合同进行了修改,借款4000万法郎筑路,华俄道胜拥有用人、管理、购料等一切权利。此时,铁路正式命名为“正太铁路”,但东起点仍定为柳林堡。

    真正改变“石家庄”这个蕞尔小村命运的,是1903年秋正太铁路总工程师、法国人埃士巴尼的到来。

    原来,埃士巴尼等人通过实地勘察,认为正太铁路并无必要在柳林堡建站。因为滹沱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除雨季外,“该河下游一带水浅,不能行驶轮船”,根本不可能实现正太车站、卢汉车站与河运码头三者相交的设想,筑路器材也不可能用轮船运至柳林堡。而如果把终点选在石家庄村,刚好可以使由村西获鹿方向而来的正太铁路与南北走向的卢汉铁路“垂直相交”。

    就这样,埃士巴尼决定,采用线路最短、费用最省、工期最快的方案——将正太铁路东起点改设在石家庄村东。

    1904年5月,正太铁路正式动工,铁路线路总长243公里,全线建有隧道23座、桥梁1200多处,共设车站35个。“而石家庄站作为正太铁路的东起点,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王律说。

    两村并入:一波三折的建市过程

    “1907年10月正太铁路全线通车。必须提到的是,虽然当时的卢汉铁路和正太铁路同在石家庄村东设站,但是两条铁路并未真正交会。这是因为前者使用的是轨距1.435米的国际标准轨道,而后者是1米的窄轨,轨距不同,无法对接。”石家庄市政协原秘书长、文史委原主任栗永说。

    后建的正太铁路为什么反而没有使用国际标准轨道?民间对此曾有多种揣测。

    今天,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中,有两幅绘制于光绪末年的彩绘《正太铁路全图》,图右上角的图说部分,明确回答了这个问题——“本路以羊肠九曲中通过,工事颇艰,故改用窄轨”。

    “并未真正相交的铁路交会点,使开办转运字号成为当时石家庄的热门生意。来自山西的煤炭和来自京津及南方各地的煤油、洋广杂货等等,都要靠这些工人在两条铁路间转运。从正太铁路开通到辛亥革命爆发的短短四年里,原本方圆不足0.1平方公里的石家庄已向东南延伸出数百米,在火车站周边形成了一个小型的商业区。”栗永介绍。

    到1928年,仅转运字号一项就已发展到21家,石家庄终于从一个农业小村,变成了重要的货物集散地。而真正为石家庄向现代城市发展奠定基础的,是近现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工厂主要负责整个正太铁路轨道和机车的维修保养。”创建于1905年的正太总机厂(今中车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的前身)是石家庄最早出现的大型工厂之一,上世纪70年代入厂工作的赵大龙回忆,当年厂里的老师傅们曾告诉他,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厂里就已经有了数百产业工人。“石家庄的第一个党小组,就是在正太铁路工人党员的基础上建立的。”

    1921年秋,来自湖北的民族纺织企业楚兴公司,在当时的石家庄站东南(今天棉七生活区一带)购地,建立了大兴纱厂。这家被视为石家庄近代棉纺织行业奠基者的企业,在当时几乎代表了华北地区纺织企业的最高水平,到1924年就雇有工人1700人。

    1925年,直隶酝酿试行“市自治制”。“当时正是北洋政府时期,那时的‘市’并非今天行政建制市的概念,指的是较大规模的镇。”石家庄市休门村村民、村史研究者赵增禄解释说。有了工商业的发展,石家庄也加入了申请建市的行列。

    然而,即使只是这样一个“较大规模的镇”,常住人口也要达到1万人以上,当时的石家庄还是没有达到条件。于是,管辖石家庄村的获鹿县决定将铁路以东的休门村、栗村合并在内申请建市,人口共计3万多人,并经过协商,从核心区所在地“石家庄”与人口较多的“休门”两地地名中各取头尾一字,命名为“石门市”。

    然而,北伐之后的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又颁布了专门的“组织法大纲”,正式将“市”定为地方行政建制,由于不具备设立建制市6万人口以上的条件,初建不久的“石门市”被撤销,仍归属获鹿县管辖。

    “虽然建市未果,石门的城市化进程并未因此中断,反而逐渐超越了集镇的规模,完成了由乡村向城市跨越的重要一步。到1930年,石家庄已经拥有产业工人1.6万人。如果没有工商业的迅速兴起,石家庄的建城速度不可能这样快。”栗永说。

    迄今发现的石家庄最早的发展规划,来自于井陉矿务局编制、刊载于1929年1月15日出版的《河北工商月报》上的《开展石家庄商埠计划书》。这份计划书附带的一张1928年的街市图显示,当时的石家庄已经向东发展到大经街东侧,与休门村逐步相连,南面到达大兴纱厂、保晋南街一带,北面与姚栗村相连,以西发展到今天新华集贸市场西侧。

    在商贸物流和现代工业的刺激下,服务业也日渐兴盛,城市雏形开始显露。“当时石家庄最繁华的要数村南的大桥街,旅馆、客栈、银号、钱庄、理发店、照相馆、澡堂应有尽有。仅列入1933年出版的《石门指南》的旅馆、饭店就有80多家。”栗永说,在当时的石家庄街头不仅已能品尝到南北大菜,“还有洋人经营的西餐馆”。

相关新闻

石家庄:路口污水结冰滑倒不少行人 鱼摊遗洒、店铺泼水惹的祸

2016-11-24 08:13:11

近日,气温降至零下。昨日多位读者反映,在东岗路与民心河交叉口,每天早市卖鱼的摊贩都会在路面留下很多水,现在水已结冰,多位路人滑倒。记者走访发现,一些沿街门脸泼在便道上的水,也形成了薄冰,存在安全隐患。

失信者再受限!石家庄将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

2016-11-23 22:28:20

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逃税骗税……在石家庄,这些都将被记录到信用信息中,并提供“信用石家庄”“信用河北”等查询渠道,进行守信激励和失信严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