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不止是“火车拉来的城市”

2016-11-24 08:37:3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秦秋朵
提起石家庄,大家都知道它在建城史上与铁路结下的不解之缘,而它从一个乡野小村、三等小站到一座百万人口现代化都会的发展轨迹,却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下了这片土地上的百年历史风云。

    三条市沟:先后记录战争烙印

    与中国大部分历史悠久的大小城市不同,石家庄是一座从未建起过城墙的城市。

    今人可能已经很少知道,最早为这个城市明确市区范围的,是一条充满痛苦和屈辱记忆的“沟”。

    “日本人修建的环城封锁沟深约7米,宽约8米,东到休门村东,南到槐底、元村以南,西南到振头,西到西里村,北到和平路以北。一大圈深沟把石门围了个严严实实,设有13个进出关卡,中国人进出自己的城市要出示日军颁发的良民证,日军才把吊桥放下让你通行。”

    当年曾在这座城市从事地下工作的老石家庄人、90岁高龄的邢燕至今记得,当时在城里,中国人要随时向见到的日本兵九十度弯腰鞠躬。看沟的日本兵看哪个过路的中国人不顺眼,就用枪管向对方肚子上一记狠捅。“枪上虽没上刺刀,可一枪管捅下去,也疼得人半天直不起腰来。”

    1937年10月11日,日军占领石门。1939年10月7日,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批准设立石门市。

    “石门交通区位险要,粮棉、布匹等军需物资充沛,又占据着晋煤外运的要道,日伪时期石门的驻军总数始终在2万人左右。”栗永说。

    出于日军的战争需要,1939年10月,正太铁路改轨完工,改称石太干线,京汉、石太两条铁路线上各自分设的石家庄站并为一站。1941年2月,日本修建的连接石家庄和山东德州的石德铁路竣工。此时,石家庄成为京汉、石太、石德三大铁路的十字交叉点,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和物资资源优势使它一跃成为控燕京南门、扼冀晋咽喉、连齐鲁中原的华北军事重镇。

    “到日本人投降的时候,城里人口不足20万,而‘接收’石门的国民党军就高达3万余人。在日本人封锁沟的基础上,国民党军又围着城区挖了两条壕沟,里面一圈叫内市沟,长36华里,外面一圈叫外市沟,长60华里。”邢燕说。

    “本来当年日军挖的一些封锁沟已经被村民填平,但又被国民党军挖开,两条沟上口宽约10米,下口宽四五米,沟深大约五六米,内外市沟之间还修筑了环形铁路。”赵增禄说。

    如今,战争的遗迹早已被时间抹去,但大致围绕今天石家庄市西、北二环及槐安路、体育大街的外市沟,却与今天的城市核心区范围多有重叠。

    内外两条市沟加之国民党军精心构筑的立体工事,并没能挡住解放军冲锋的脚步。1947年11月12日,石门解放。为了消除敌伪盘踞石门十余年的影响,经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批准,当年12月26日,石家庄市政府宣布,“石门市”改为“石家庄市”。

    四大门类:城市发展的产业依托

    “虽然是解放战争中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但当年的石家庄经济萧条、百业凋敝,城区面积不足12平方公里,这个‘火车拉来的城市’要想扎下发展之根,就必须找到一条与战时畸形繁荣不同的发展路径。”苟志俊介绍,“一五”期间,石家庄的工业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这个高峰是由纺织工业最先引发的。

    “关于恢复和发展现代纺织工业,当时中央有相对明确的战略方针,即‘大分散、小集中,就近原料、市场、劳力’。地处产棉区和传统纺织带的铁路枢纽石家庄,就这样和西安、郑州、邯郸、成都等城市一起,成为国家选定的纺织工业城市。上世纪50年代初,由石家庄国营棉纺一厂、二厂、三厂、四厂和石家庄第一印染厂组成的棉纺印染联合基地落户石家庄,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苟志俊说。

    1953年1月,中纺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公司组织石家庄新厂资料调查组和勘测设计组,一起到石家庄搜集资料、选择场地和现场勘测后,决定将石家庄棉一厂址确定在石家庄市区偏北方向,西临建设大街、南临和平路的一块近似方形的地块上。

    “日伪统治时期,石家庄的发展方向是向京广铁路以西发展,而棉纺基地的选址定在铁路以东,是考虑到向西不远就进入太行山区,发展空间受限,向东则是一马平川。”曾任石家庄市建委副主任的王子兴,生前曾这样解释棉一选址的考量。

    “新厂是一边建设,一边招工培养人才,厂子建好了,人才也培养好了,立刻就能开工生产。”苟志俊说,在这样紧凑的建设节奏中,棉二、一印、棉三、棉四的选址就紧邻棉一向东依次排列——石家庄的工业重心开始向桥东倾斜。

    “棉一一年的利润和棉二的整体投资差不多,棉二的利润又建成了棉三,如此循环,为国家节省了建设资金。”曾直接参与棉一、棉二征地工作和建厂设计的石家庄市建委原总工程师韩群,生前曾用“母鸡下蛋”来形容当年石家庄纺织工业的发展。

    1953年8月,就在棉一热火朝天的建设过程中,承担轻工业部国家156工程抗生素项目选址任务的工作人员,也来到了石家庄这座接近玉米产地、拥有良好交通运输条件的城市。

    被蓝图中的棉纺印染联合基地所吸引,当时只有26岁的选址人员、后来的华北制药厂原经济师刘太元和同伴一道,来到与后来石家庄一印所在地相毗邻的北宋村西。刘太元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望着脚下平坦、开阔而肥沃的土地,他们觉得“很好很合适”。

    最终,石家庄从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太原、邯郸、西安、成都等候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156工程三大医药项目中两大项目的落地城市。

    整个“一五”期间,国家共计在石家庄投资4.2亿元,其中工业投资3.3亿元,除了兴建大型纺织联合企业(国棉一、二、三、四和印染厂)以及华北制药厂抗生素厂、淀粉厂和石家庄热电厂三项“156工程”,又陆续兴建了农药厂、农机具机械厂、汽车修理厂等7个中小型企业,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医药、纺织、机械、化工四大工业门类。“这为石家庄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苟志俊表示。

    新建工业项目在城市空间和人口结构等多方面改变了石家庄的城市面貌。

    1955年,《石家庄第一期城市总体规划(1955年—1975年)》最终定稿并获得批准,这一规划正式将城市向东发展的思路确立下来。

    在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记者看到了这份规划的影印件。规划明确了“城区向东南方向发展,控制发展京广铁路以西,工业区在城市东北部和南部,居住区和教育区在东部和东南部”。

    基于新兴工业城市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石家庄不仅从天津、上海、山东、辽宁及省内各地调入大批技术工人、管理干部和复转军人,还从无到有引入和建设了一批高等学校。

    1956年,河北师范学院由天津迁至石家庄。

    1957年,河北医学院由保定迁石。

    1958年,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改名石家庄铁路学院,石家庄公路工程学校改名石家庄交通学院,石家庄农业学校改名石家庄农学院,石家庄又新建了工业学院和化工学院……

    到1958年底,石家庄高等学校增加到7所,在校生近6000人,教职工1000余人。

    统计显示,1953年石家庄市人口数量为18.5万人,1957年为37.7万人,人口翻了一倍多。

    这些新移民的到来,为石家庄的文化增添了多元化的色彩。时至今日,石家庄仍是全国唯一一个以普通话而非本地方言为通行语的省会城市。在这里,数以百万计建设者的后代以普通话为母语。而在由天津调入干部职工最多的几家国营棉纺厂及其家属院里,还一度形成了天津话的小方言岛。

    “事实上,早在1953年,被列为‘一五’国家重点发展城市的石家庄就被中央作为河北省省会所在地进行重点建设。今天的裕华路在当时曾被作为省府路进行建设,为此,石家庄还成立了河北省省会迁建办公室。”苟志俊说。

    1968年1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会议建议河北省省会由保定市迁至石家庄市。1968年2月3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等有关部门批准,河北省革委会在石家庄成立,石家庄成为河北省新省会,从一个乡野小村演变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关新闻

石家庄:路口污水结冰滑倒不少行人 鱼摊遗洒、店铺泼水惹的祸

2016-11-24 08:13:11

近日,气温降至零下。昨日多位读者反映,在东岗路与民心河交叉口,每天早市卖鱼的摊贩都会在路面留下很多水,现在水已结冰,多位路人滑倒。记者走访发现,一些沿街门脸泼在便道上的水,也形成了薄冰,存在安全隐患。

失信者再受限!石家庄将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

2016-11-23 22:28:20

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逃税骗税……在石家庄,这些都将被记录到信用信息中,并提供“信用石家庄”“信用河北”等查询渠道,进行守信激励和失信严惩。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