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账户分类让存款更安全

2016-11-22 09:06: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孙明霞
自今年12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开立账户,每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如果已经有Ⅰ类户的,再开户时只能是Ⅱ、Ⅲ类账户。账户级别的不同,意味着功能和额度的差异。

    □金 言

    自今年12月1日起,个人在银行开立账户,每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如果已经有Ⅰ类户的,再开户时只能是Ⅱ、Ⅲ类账户。账户级别的不同,意味着功能和额度的差异。而这项规定的出台在社会上引起热议,那么为何要进行账户的分类呢?

    其实,为何要进行账户分类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安全。那么账户分类是如何保障安全的呢?

    “三类账户就像是人们三个不同的存钱包。Ⅰ类户是个‘大钱柜’,主要的资金家底都在上面,安全性要求高,不用每天拿着出门;Ⅱ类账户就相当于‘钱包’,用于日常稍大的开支;而Ⅲ类账户相当于‘零钱包’,用于金额不大、频次高的交易,比如移动支付、二维码支付等。”一位业内人说道,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管理自己的账户,把经常使用网络支付的账户降级,将不同的账户按需要分类管理,这样既能保证资金安全,也方便支付。

    据笔者调查,一个人在同一个银行有很多账户的情况很普遍,有些银行也以发卡数量作为经营业绩的考核指标。同时,个人缴纳和支付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公用事业费用,往往开立多个银行账户,导致个人有大量闲置不用的账户。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6月末,我国个人银行结算账户77.86亿户,人均5.69户。

    个人开户数量过多既造成个人对账户及其资产的管理不善、对账户重视不够,为买卖账户、冒名开户和虚构代理关系开户埋下了隐患,也造成银行管理资源浪费,长期不动的账户还成为了银行内部风险点。

    而据公安机关的反映,在当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活动中,犯罪分子用于转移诈骗资金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主要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不法分子直接购买个人开立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不法分子诱骗一些群众出售本人的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有的甚至直接组织个人到银行批量开户后出售。二是不法分子收购居民身份证后冒名或者虚构代理关系开户。不法分子利用买到的居民身份证,伪装成开户者本人或者以亲戚朋友的名义虚构代理关系,到银行开户或者在网上开立支付账户。

    同时,在互联网金融和现代通信技术在金融领域中广泛运用的背景下,银行和支付机构依托互联网等电子渠道,为个人远程开立账户,账户的开立越来越方便。但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个人信息包括银行卡信息泄露问题突出,因银行卡信息泄露导致的账户资金被窃事件频发。在这种情况下,亟需建立个人账户的保护机制,保护个人账户信息和资金安全。

    而账户分类就是建立在这种背景下所出台的规定,通过个人银行账户和支付账户的分类管理制度安排,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得到有效兼顾,个人可以更好地分类管理自己的账户,合理分配账户用途和资金,防范资金风险。

相关新闻

老人5万存款险遭诈骗 银行员工耐心解释保住资金

2016-11-16 19:14:52

记者16日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了解到,近日,一名九旬老人5万存款险遭诈骗,幸亏被该银行员工及时发现并耐心解释得以保住资金。

河北一信用社代办点冒牌运营11年 村民两千万存款无法取出

2016-11-12 17:57:03

存钱进银行,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如果有一天,你被告知,存钱的“银行”是假的,该怎么办?这奇怪的事情,最近就落在河北藁城永安村的五百多户村民身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