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智慧威县”云计算数据中心,威县的根力多公司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网点聚合联网、信息化提升,开始以视频辅导的新形式指导农民正确使用化肥。入驻威县的北汽公司则通过“云”端,实现了对数百台智能公交车的信号回传、数据计算、指令跟随。
这些应用,在以前企业要自建一整套网络体系,耗时费力还需要投入大量建设资金。“‘云上威县’搭建的信息化平台,直接向企业提供更安全、更有保障的大数据计算和存储服务。”在企业家们看来,正是得益于“智慧威县”,企业实现了最高效、最经济的管理运行。
涉及电子政务、工业、农业、城市管理、环保、金融、食品安全、精准扶贫等多个领域,拥有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4个层次,提供高达10PB的存储能力,3561个信息采集点位、750公里传输光缆……由威县政府主导打造的“智慧威县”,采取与中科院、北京数立通公司PPP联建模式,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实现了数据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
“只有政府主导,才有可能实现各部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刘瑞格说,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威县没有人云亦云、照搬照抄,而是把改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作为导向,通过“智慧”来解决改革不足、创新不足等问题。“要在数据汇聚的基础上,建立共享开放的标准和机制,变数据孤岛为信息热岛。”
“智慧威县”在建设初期,就着眼全县16个乡镇和522个村全覆盖。监控摄像头一“头”多用,不仅满足城管、公安、交管的扁平化指挥,还可以为气象、农业等提供平台和应用。一次性建成的光缆网通达各村,每年可节约向运营商缴纳的租赁费500万元。
信息化建设成本节约的同时,带来的是效率的提升。通过“智慧审批”平台,政府各部门间实现了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可在线办理业务,使服务从“群众和干部跑”到“信息和网络跑”,公共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把数据迁上“云”端的,还有舌尖上的安全。威县把“明厨亮灶”工程与大数据库联网,百姓只需轻点手机,就能在线实时看到各大饭店的后厨,从而选择到更加卫生、安全的饭店就餐。
“到2018年,要实现县级部门主要应用系统和主要数据全部上‘云’。”刘瑞格说,让更多的数据实现可共享可交换,到那时候,才是名副其实的“云上威县”。(河北经济日报记者严明 尹义坤 通讯员李开)